陳秀熙:監測COVID-19思維應改變 著重中重症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28日電)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說,面對大流行防疫解封,監測COVID-19的思維也應該改變,政策不該再以確診個數做決定,應著重中重症的發展。
陳秀熙在今天的台大公衛學院「新冠肺炎科學線上直播」上,對台灣即將在10月13日解封,面對未來的防疫做法提出建議。
陳秀熙指出,目前在檢測上將從RT-PCR轉移到快篩,而影響到無症狀個案的偵測等,這些思維也帶來了對於無症狀的接觸者,是否還需要做居家檢疫和隔離,值得商榷。
此外,目前幾乎大部分國家皆已經解除居家檢疫及隔離措施,更重要的是各國已經轉入地方流行監視,這些都有可能讓現在確診個案無法代表真正確診數,繼續用確診個案來評估疫情高峰的這種思維應有所改變,不該以數字作為政策決定依據,而是需要靠疫情中重症監視,為目前台灣要從大流行走入地方流行需要有的新思維。
陳秀熙說,隨著病毒從Alpha一直轉變至Omicron,病毒傳播力越來越強,病毒不斷變異進而使流行波隨著傳播成長。在將近3年疫情中,公衛防疫措施、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研究也隨著病毒一起演化,從前期NPI(Non-pharma ceutical interventions,非藥物介入的公衛措施)到疫苗施打、到治療重症及對抗輕症的抗病毒藥物,這些演變均影響著人類慢慢解封的步調。
陳秀熙說,隨著疫苗的發展開始解放NPI,各種措施受到影響,在面對各國已對許多NPI解封,以及隨著疫苗、抗病毒藥物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台灣在心理上對於許多措施的解放也應做好準備。
陳秀熙指出,台灣在疫情前期NPI的手段是全世界的模範生,在Alpha之後因疫苗施打開始具有保護力,但到了Omicron時期因有逃脫免疫的性質而產生許多突破性感染,疫苗對於預防感染還是有限制,尤其是第一代疫苗。先前因追加劑的原因而將疫情阻擋延後至4月份左右,隨著疫苗的期望失效、群體免疫無法達到保護感染的情況下,感染型態的改變,心態也需要跟著做調整。
陳秀熙認為,面對今天BA.5的流行也是小波流行,可以看出北北基、桃竹苗和宜花東屬於波峰升高比較多的,而中彰投、高屏地區的疫情波峰是屬於比較小的,但目前這些地區疫情的流行高峰波已開始漸漸往下降。
陳秀熙說,對於Alpha及Omicron變異株在NPI上思維有所不同,尤其是在確診個案數上,過去Alpha流行時可依據確診個案來評估疫情高低,但現今此思維是需要改變的,原因為COVID-19變種株不斷變異,從可能引起重症的Delta到輕症的Omicron,以及其傳播途徑差別,在防疫措施上面疫苗效益減弱及消退,及NPI措施及抗病毒藥物使用皆使確診個案有所改變。(編輯:張芷瑄)111092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