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因應氣候變遷 學者籲建立生態系服務監測報告

2022/3/1 14:23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1日電)根據聯合國報告,人類活動引起氣候變遷現象,多達33至36億人口生存在易受衝擊的環境中。中研院助研究員袁美華認為,台灣現在應建立生態系服務監測和報告體系,以國家尺度因應氣候變遷。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昨天發布最新氣候報告「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二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AR6 Climate Change 2022: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偕同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今天發新聞稿,綜整報告重點及專家意見。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遷現象,已在世界各地造成極大負面衝擊與不可逆的環境危機,危及大量的陸地與海洋物種生存,目前有多達33至36億人口生存在易受氣候變遷衝擊的脆弱環境中;此外,近年當紅的「自然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也首次被納入IPCC科學報告。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助研究員袁美華表示,現在是台灣建立生態系服務監測和報告體系的時候了。對自然資本(包括相關的生態系服務)的動態統計及估算,有望成為國家尺度應對氣候變遷的理想框架。

袁美華指出,包括瞭解生態系統對氣候變遷的反應,以促進基於生態系統的適應和緩解;確定生態系服務間協同及權衡效應,以最大化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及擴展性;瞭解治理措施的成本和效益以設計管理解決方案;瞭解涉及的權力關係以促進利益相關者合作;實施和維持長期監測等,以協助及管理生態系服務以增強生態系統應對氣候變遷的韌性。

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林其穎表示,IPCC的報告對於氣候變遷衝擊評估為針對較大空間尺度、概述性討論;台灣所受影響必須更進一步研究;也建議如因應強降雨提升公路排水及滯洪性能,考慮更大規模洪水下的橋梁耐洪設計。

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廖國偉指出,台灣需要釐清本身的風險並做出回應;如利用上游森林生態系、天然河流系統與設計規範共同組成的蓄水策略;目前的調適策略大多分散、缺乏整合且重規劃而沒有實施內容或細節。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國立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吳治達認為,過去有許多研究表示,溫度變化對於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影響與關聯,甚至亦有台灣本地的實證研究報告發現,熱島效應造成的溫度上升與大台北都會區老人自殺的風險具有顯著的關係。

他提到,不論從調適或減緩的角度來思考,森林與綠地組成的環境綠蔽度一直被認為是氣候問題的重要解方之一,主因是綠地及綠蔭等機制可改善調節區域微氣候;且近10年來有許多國內外研究報告均證實,接觸綠地對於心理疾病的發生風險具有改善的效應。(編輯:張芷瑄)111030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