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白冷會創醫院、助窮人貸款 逾40名瑞士神父修士奉獻台東一甲子

2022/2/19 08:59(2/20 05:0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19日電)台東白冷教會神父、修士,和台東人一起喝著小米酒,說著流利的方言和阿美族話,連最後的遺體都捐出來,奉獻台東一甲,他們在每個角落留下美麗的背影。

1953年5月,當年36歲的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神父錫質平從法國馬賽海港搭乘往東方的郵輪,經過大西洋繞行非洲好望角,再經過印度海港、麻六甲海峽、香港抵達高雄港,輾轉近半年在10月來到台東。

日後,陸續有47名神父、修士踏上這趟漫長旅程,從富裕的瑞士到窮困的台東,開始在台東的經濟、教育、醫療、文化,甚至早期冷門的考古、環保、社會救助寫下感人故事,也是台東的歷史縮影。去年白冷外方傳教會在台東市杭州街辦公室的地下1樓展出神父、修士的老照片和故事。

負責導覽的白冷會常務董事張佳雄說,錫神父剛到台東時看到台東原住民竟然這麼多族群,呆坐在台東市福建路旁不知所措,剛好在大武的劉姓排灣族頭目夢到有外國人到台東,於是頭目跑到台東市,果然找到錫神父,要求他到大武地區傳教,正在困惑中的錫神父相當高興允諾。

這個恩典開啟了錫神父和白冷會在台東奉獻之路。錫神父首先看到的是原住民、偏鄉生活困苦,缺少教育機會,於是興建「培質院」提供初、高中學生住宿,並且幫忙補習。

台東幅員遼闊,早年只有台東高中和台東女中2所中學,能考上這2所學校的都是當地國中成績優異學生,有許多都是來自偏遠鄉下窮困學生,在台東市區舉目無親,又沒錢租房子,於是寄住在「培質院」。包括前高鐵執行長歐晉德、前調查局代理局長程泉、前台東縣長徐慶元和陳建年,以及前原民會主委孫大川等均曾接受過培質院栽培。

接著1958年開始籌建台東縣私立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以及東區職訓中心,到1975年止,前後有21名瑞士、德國、奧地利籍的老師,以不支薪方式來到偏僻台東傳授水電、木工、機械工程等課程,幫助台東子弟獲得一技之長謀得穩定工作,擺脫貧窮,並寫下後山木工傳奇。

1961年白冷會創建台東聖母醫院,是台東第一間擁有30床病床的專業產房,後來擴充到70床,當時地方更有「台東地區半數以上的小孩都在這裡誕生」的說法。

在教育、醫療之後白冷會接著開辦「窮人銀行」,1964年由當時的天主教于斌樞機主教從德國引進「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經財政部同意試辦,1982年8月正式立案,簡稱「儲蓄互助社」。

目前擔任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督導的尤附琇說,需要小額創業貸款的青年、單身婦女、原住民、殘障人士、中低收入戶、中高齡失業及「新貧」人口無法向基層金融貸款,只有「儲蓄合作社」能提供他們服務,避免走向高風險的互助會、典當和地下錢莊。

銀行是富人的金庫,為有錢人服務,錢越多越能借到錢;但遇到雨天銀行就收傘。而尤附琇形容,互助社是「平民的撲滿」,就像「小人物的遮雨傘」,當疾病、困難、困境、經濟來臨時,傘就會打開。

她說,從台東擴充,全台最多時超過340個儲蓄互助社,社員超過21萬人,每名社員平均儲蓄金額9萬4000餘元,半世紀來提供約112萬筆的貸款。每一筆貸款背後都代表著一個小市民夢想的實現、一個貧困家庭問題的解決,目前台東尚有25社、社員1萬7620人。

在文化考古上,奉獻台東20餘年的艾格理神父。他在1964年到台東,不僅國語流利,為了深入原住民部落,努力學日本話、排灣族語。「不管到哪裡他都可以溝通」白冷會董事會董事長歐思定修士說,艾神父對排灣族文化相當投入,尤其是排灣族的百步蛇,更讓他著迷,不僅編寫排灣族神話、文化故事,更編撰最了不起的「排灣族字典」。

艾神父也醉心考古,1965年他騎車前往東河途中,在往富岡路旁的加路蘭發現一處史前文化層,1967年陸續在加路蘭遺址一帶掘40餘具石板,投入考古遺址勘查發掘史前文物上千件。

經過漫長的一甲子,47位神父及修士有人因病或不願成為台灣的負擔回到瑞士,有人選擇長眠於台東。目前還有87歲的歐思定修士和82歲的吳若石神父繼續留在台東默默的付出,並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

歐思定修士在1963年、27歲那年離開富裕的故鄉瑞士,到貧脊的台東,他特別喜歡台東,一待就是將近一甲子,目前是在台東奉獻最久的外國人。身上隨時帶著「放棄急救」切結書,他說,早已決定留在台東終老,「我連大體都已捐出來了」。

歐修士致力自然環境保護,成立「台東縣環保協會」為台東環保的先驅,自行廣植樹木,山上造林。此外,他更用實際行動擁抱大自然,創立「向陽登山社」,首位拿到我國高山響導證的外國人,他最喜歡的是海拔3000多公尺的向陽山,至少爬過30次,是他心中撫慰鄉愁的阿爾卑斯山。

知名的「吳神父」腳底按摩,就是吳若石神父,今年82歲,民國59年到台東,至今52年。他研究推廣腳底按摩,從民國1989年起,長居東海岸長濱天主堂,無償教導阿美族人、教友與新住民學習腳底按摩,改善生活生計。還到台東監獄開課傳授腳底按摩,希望他們出獄後能有一技之長。

這群白冷會的修道人,從富裕的瑞士搭船到貧瘠的台灣東部,超過漫長的一甲子深入偏鄉、原住民部落、離島,以「愛」為腳印,奉獻台東,他們的故事是台東最動人樂章,也是最美的風景。(編輯:孫承武)111021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突破不上墳禁忌 蘭嶼人跨海幫達悟之父洗墓碑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