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水雉保育見成效 營造友善環境為永續關鍵

2022/2/1 14:01(2/1 14:1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1日電)台南市鳥水雉的復育與保育工作推動20多年來已見成效,1990年代僅剩50隻左右的族群數量,在2021年的調查中已突破2000隻,水雉保育重點也從以人工營造的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擴大到周邊的農田、濕地,將生態與人類的生活與農業生產相融合,使水雉族群生生不息。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李文珍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水雉偏好棲息於有浮葉性植物的濕地環境,早年野外族群大量減少的原因為棲地與環境破壞,台南因為有菱角產業,這些菱角田就成為僅存水雉族群最重要的繁殖棲地。

李文珍表示,1990年設立的水雉復育區(現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以人工營造適合水雉棲息的環境,約可容納100至200隻水雉,每年孵育出約100隻幼鳥加入族群量。

她說,族群數量增加後,需要更多安全與健康的棲息地,但許多水雉難以熬過艱困的冬天,除了冬天食物來源銳減,也與農民耕種方式息息相關。

李文珍表示,台南地區的農田耕作模式常採稻米與菱角輪作,前半年種稻,後半年種菱角,每年菱角收成後改種一期稻作時,有些農民會捨棄將秧苗插入田中的「插秧法」,改用成本較低的「直播法」,直接將穀種灑入田中。

她說,穀種約需2個月才能長出足夠高的秧苗,生長過程中容易被鳥類、老鼠等撿食而使出苗率不佳,農民會採取燃炮、驅趕、懸掛彩繩或風箏、施放毒餌、穀種浸泡農藥等方式來防止穀種被吃掉,毒餌和含農藥穀種對鳥類形成嚴重生存威脅。

李文珍指出,園區以成立巡守隊方式,在冬季轉作時期到各農田查看,每年都發現上千件農藥中毒鳥類死亡的案例,其中包含近百隻水雉,等於有不少園區孵育出的水雉,飛出園區後就折損,若僅固守園區內的復育,無法達到真正永續,只有拉著農民一起投入,才能提供完整安穩的生態環境。

台南市農業局為改善這種情況,除了擴大發放田間驅鳥球等方式,也推廣以鐵粉包覆稻種,盼使稻種顏色變深,降低被啄食機會,兼顧生產與生態。

李文珍表示,園區約10年前開始向農民推廣友善耕作,2015年起將友善耕種農產品推廣給消費者、企業與學校,希望有更多人理解農業與生態間息息相關的關係,現在更有了「官田菱雉菱」品牌,鼓勵民眾以實際購買行動來支持農民,也照顧自己健康。(編輯:孫承武)111020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