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健康與永續 全球中央端上未來菜單
(中央社台北1日電)氣候變遷影響作物生產,再加COVID-19疫情打亂全球的供應鏈,增添了糧食不安全感。除了吃飽,還要吃得健康、吃得環保,人們開始將目光轉向科技。《全球中央》2月號封面故事為您端上〈未來菜單〉,揭示科技食品的趨勢,也是人們面對氣候變遷的警示。
各國的企業與研究機構都投入替代性蛋白質的研發,以期減輕畜牧業對全球暖化的影響,及避免森林植被轉作生產飼料所造成的碳排。法國新創公司開發昆蟲的全自動化養殖,中國農業科學院以一氧化碳人工合成蛋白質獲初步成果,而植物肉及動物細胞培養肉等人造肉品項更是推陳出新。
而為化解極端氣候下糧荒的威脅,追求糧食自給,在貧瘠土地、惡劣氣候也能生長的「未來作物」受到矚目,像是抗旱耐鹽又兼具高營養的台灣油芒,就在中研院的復育下已有小成;各國新創投下巨資發展的「垂直農場」,直接將葉菜養在室內,透過科技嚴密控管,不再「看天吃飯」。
此外,隨著養生成顯學,將遺傳學、身體測量值、生活方式等納入考量的「個人化營養」,也開始受到消費者的關注。
日本政府在2014年提出「地方創生」政策,希望扭轉人口銳減、超高齡化與地方經濟衰退問題,這項政策也刺激許多國家思考地方的發展策略,台灣近年亦積極投入及發展,地方創生漸漸成為熱門關鍵字。
地方創生藉由貼近土地,刺激地方的文化再造,重新喚起地域活力,更透過強化人與土地的連結,凝聚向心力與在地認同,被視為是翻轉偏鄉困境的永續解方。
專題〈地方創生〉看日本如何在「地方消滅論」中積極「創生」、泰國宋卡老城申遺守護獨特歷史文化、台中宮原眼科古蹟新象吸引國外團隊取經,並專訪「地方創生教母」陳美伶分享地方創生的感動故事。
本期〈看世界〉走訪愛戀水漾城市,先到繁華紐約隔著東河遠眺曼哈頓天際線、再拜訪18世紀殖民開拓者必經的巴西切黛河、超脫輪迴神聖奇幻的印度恆河、如主動脈貫穿多倫多南北的頓河、漫步台伯河畔享受羅馬假期、洗淨鉛華的根特香草河岸以及敘說征戰往事的安卡拉河。
訂閱《全球中央》一年12期特價1,280元,學生訂戶優惠價998元,請電洽(02)2505-1180轉分機896。讀者也可以上網https://www.ysgoshopping.com訂購《全球中央》各期電子版雜誌,每期優惠價79元,歡迎體驗。111020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