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學者分析利弊 強調重啟核四無法解決空污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14日電)不同領域的學者今天聯合舉辦記者會,表達反對重啟核四的立場,認為從核災承擔、經濟效益、解決空污等不同層面來看,重啟核四都不可行。
核三廠監督委員會員、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今天邀集各領域學者聯合舉辦記者會,強調核四重啟不可行,核四對台灣當前能源轉型、解決空污沒有幫助。
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認為,重啟核四的問題,法律有詳細規範,包含建照取得、環評等,有一定要求;但聲稱重啟核四短短幾年就可以同步進行相關行政程序,是誤導選民;瑞士在2019年曾判決撤銷一項全國性公投結果,主因就是「被告知的資訊錯誤、不夠詳細,缺乏透明度」。
林佳和也提到,全世界公投都充滿假訊息,各國都在研擬應對方式;他認為適當的處理方式包括延長公投時間,讓正反雙方意見都能完整陳述;另外政府也可以在公投理由書上註記,並列不同說法。
中山大學物理系副教授郭建成說明,核電廠的意外與一般的意外不同,10年前的福島核災,在地震發生後還有海嘯,整個福島電廠的主體沒有損毀,但將冷卻電力損毀因此失控,導致後來一連串發生的狀況。
郭建成解釋,核分裂產生的高熱來發電,直到所有核燃料耗盡為止;核燃料在無效率後移至冷卻池仍會持續反應,週期非常長,是以萬年計,大概要經過10萬年才能回到背景值。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估算,日本福島核災從發生到目前為止,共損約新台幣20兆,且福島還不是政經中心;若同等級的災害發生在台灣預估會直接影響全年1/3以上GDP(國內生產毛額),約每年7兆以上,會延續多少年則很難估計。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指出,如果核四發生如福島同等級的核災,台灣西半部至少10年不能住人,台北、基隆,甚至到新竹都可能被劃為「永久撤離區」,且山區水源會被污染;核四重啟能減少空污是不完全正確,現在的天然氣機組,減空污效果是一樣的。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呂忠津認為,反核四不等於反核能科技,未來若核燃料可以循環再利用,潛藏風險可管理、核廢有終端處理方式,是可以運用的能源,但到時候需要的是全新的核電廠,而不是重啟核四。(編輯:陳清芳)1101214
- 2022/02/07 13:06
- 2021/12/14 14:09
- 2021/12/14 13:13
- 跨領域學者分析利弊 強調重啟核四無法解決空污2021/12/14 12:57
- 2021/12/14 12:18
- 2021/12/14 12: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