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台灣腦庫最快年底成立 促找出罕病、失智症解藥

2021/8/28 13:12(8/28 14:1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28日電)隨醫學進步,許多疾病紛紛有藥物問世,但失智症、漸凍症等神經疾病卻遲遲不見有效藥物,人體腦組織取得不易是關鍵之一。歷經多年,台灣今年底將建置「腦庫」,盼促進藥物研發。

多年推動成立「腦庫」的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今天受訪時表示,很多疾病可以透過器官切片取得檢體,經過檢驗後找出病因與解方,但腦部每個部位都有其功能,一旦切片可能損害腦部,因此在患者過世後進行大愛捐贈,是取得腦組織唯一的方法。

即便有患者願意捐腦、家屬也願意執行捐贈者遺願,取得腦組織仍有重重難關必須克服,謝松蒼說,當人死亡、血液停止流動後,腦組織就會開始崩壞,必須趕在死亡後6小時內解剖,才有機會取得可用的腦組織。

他表示,除了要和時間賽跑,也必須有團隊24小時待命,以防三更半夜有患者死亡時,才能即時安排解剖,並且有完備的法律制度、儲存設施等,一切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力。

很多人可能好奇,取得腦組織為何這麼重要,用動物的不行嗎?謝松蒼說,同樣是人,東方人和西方人因生活環境、基因、生活習慣不同,腦部結構就可能出現很大的不同,更遑論人與動物的腦組織。

他說,過去很多神經疾病藥物雖在動物細胞中看似有效,但往往在人體試驗時就失敗,也是神經疾病藥物研發進度緩慢的主因,若能以人腦組織、又是台灣人的腦組織做試驗,可望更精準找出有效的藥物,進入人體臨床試驗成功率也將大大提升。

謝松蒼指出,目前成立腦庫的國家多是先進國家,例如美國的腦庫就有長達50年歷史,儲存超過數十萬至數百萬筆的腦組織資料。歷經多年努力,台灣的腦庫也將於今年底正式建置完成,未來主要希望蒐集帕金森氏症、漸凍人、小腦萎縮症等神經罕見疾病或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的腦組織。

謝松蒼解釋,有別器捐是捐贈器官來幫助治療患者的疾病、延續生命,捐贈大體老師是協助醫學生教育,捐贈腦組織則是促進腦部疾病研究,找出更多診斷方式或藥物。

腦庫的永續經營,除了仰賴政府機構長期且穩定的經費補助,也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台灣腦庫協會」今天正式成立,盼推動捐腦理念、促進腦科學研究。

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表示,目前神經疾病或許沒有很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卻有患者願意捐獻出腦組織供醫學界研究,有機會藉此找出更多更好的診斷工具和藥物,發展出更多對病人有幫助的醫療技術。

台灣大學副校長、感染科醫師張上淳舉例,就像同樣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患者,為什麼有些人會癡呆、有些人卻不會,究竟和哪些基因、腦部構造或組成有關,是全球學者爭相研究的課題。

張上淳說,未來有了本土的腦部病理組織庫,有助促進更多神經疾病研究和分析,探究神經罕見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成因,腦庫的成立也是先進國家的象徵。(編輯:張雅淨)110082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