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疝氣惹禍 女鼠蹊部鼓一包痛數十年坐立難安

2021/3/9 11:36(3/9 13:4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9日電)今年46歲謝小姐,自幼年開始,左側鼠蹊部就常鼓脹不舒服,雖知是疝氣,但怕開刀遲沒處理,常痛到坐立難安。醫師提醒,疝氣造成疼痛應儘速就醫,以免危及生命。

謝小姐今天在長庚醫院記者會分享,她從小就左側鼠蹊部鼓脹、不舒服,長輩說是「墜腸」,但家人害怕讓她開刀,也聽說疝氣可能自然痊癒,就沒再積極處理。

謝小姐說,但疝氣嚴重影響生活,她穿長褲時鼠蹊部會有突起物,旁人可能會覺得怪;且她常痛到沒辦法坐下,也曾在捷運上被路人的手揮到疝氣處,痛到全身發抖、無法走動。她直到看到嘉義長庚有關單孔腹腔鏡疝氣手術的報導,決定南下治療,才終結糾纏數十年的疝氣。

嘉義長庚醫院小兒外科主任王世憲在記者會表示,疝氣俗稱墜腸,是指體內臟器或組織通過某薄弱處或破洞造成位移,最常見是小腸位移,以腹股溝(鼠蹊部)疝氣最為常見,男女生發生比例約為8:1,兒童及老年是罹病的兩個高峰期。

王世憲說,疝氣患者會有腫脹及疼痛感,若臟器卡住造成箝頓性疝氣,還可能導致壞死性休克,甚至死亡。人一生當中,高達27%的男性會發生疝氣,女性則僅有3%。據統計,台灣每年約執行3萬例的疝氣手術。

腹股溝疝氣依其形成的機轉與位置,可再分為間接(外側)型及直接(內側)型疝氣。間接(外側)型是因腹股溝管的內環開口在出生後未完成退化,腹腔臟器由此孔洞掉入腹股溝管而形成疝氣;直接(內側)型疝氣則是因腹股溝管的後壁筋膜層,隨著年紀增長逐漸變薄,腹壁失去支撐力致使臟器膨出。

成人的情形疝氣比較複雜,王世憲說,雖然間接型的比例多於直接型(約7:3),但有時候卻是兩者並存(混合型),而手術前又很難去分辨這些型態,所以目前的成人疝氣手術多是將人工網片大範圍鋪蓋在包含間接型及直接型的位置上。這種一網打盡的概念雖然提高手術成功率,但組織破壞的程度也相對大,患者術後常有疼痛、異物感、網片排斥、甚至感染等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世憲將單孔腹腔鏡應用在成人疝氣的治療,不但達到客製化手術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把間接(外側)型疝氣的手術時間縮短到10來分鐘,降低對組織的破壞,術後毋需住院,也幾乎不留下任何疤痕;且在術中能順便做對側探查,萬一發現對側有疝氣孔洞就能立即修補,完全解決了一般疝氣術後對側續發的窘境。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嘉義長庚這項手術已成功應用在51例成人的間接(外側)型疝氣,其中包括9名男性、42名女性,年齡層從20歲涵蓋到88歲。其中更有一名32歲女性因卵巢卡住緊急接受手術而成功保住卵巢。整體病人術後的復發率低於5%,慢性疼痛僅佔1.6%,完全不亞於其他的手術方式,成果登在2020年10月份的「科學報導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腹股溝部位較隱密,疝氣患者常諱疾忌醫,王世憲提醒,平時若是輕微的疝氣鼓起可先平躺休息,待其慢慢退回;但如果退不回去或造成疼痛則應儘速就醫,以免造成箝頓性疝氣危及生命。(編輯:卞金峰)110030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