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公園夯2 / 結合低碳及智慧打造 中央公園科技與生態並存
被喻為「台中之肺」的中央公園,原本是台中水湳機場所在地,2004年水湳機場結束民航業務,現址規劃為水湳經貿園區,中央公園應運而生,打破機場水泥硬鋪面的單調地貌。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11日電)歷時10年才完工的中央公園,結合智慧科技與生態,園區內有5座滯洪池、1萬平方公尺太陽能板,除保留上千棵既有樹木,並新植1.2萬株喬木,在現代科技中營造生態環境。
中央公園於109年12月6日正式開幕,在還未開幕以前,園區內多個景點早已成為網友打卡熱點,例如社群網路中的人氣熱點「科湳愛琴橋」及「抹茶湖」,無論白天或夜晚,都有不同的景色,透過網友美照流傳,成為民眾到中央公園的必遊之地。
以「低碳、智慧、創新」為設計主軸的中央公園,盼能打造一座都市森林,台中市建設局長陳大田表示,除保留園區上千棵既有樹木,並新栽植1萬多棵喬木,包括毛柿、烏心石、黃連木、樟樹、櫸木等樹木,以及牛樟、台灣紅豆杉等珍貴樹種,原生樹種達83%。
中央公園是水湳機場改造而來,長條形公園因計畫道路切割成多個區塊,陳大田說,利用不同弧線造型的跨路構造廊道達到串聯效能,這些生態廊道確保公園全區南北聯結,也成為絕佳的瞭望制高點,例如河南路、敦化路、經貿五路等跨越道路的人工地盤,提供使用者及動物安全通道,高低起伏的地形變化,同時增加遊園的豐富性及趣味度。
「鐵鳥走了,留鳥來了!」園區內有5座滯洪池,滯洪量約18萬755立方公尺,陳大田說,這相當於96個標準游泳池,公園整體透水面積達70%以上,調節水量、濕度及微氣候,增加生態豐富性。而濕式及乾式滯洪池各有功能,乾季時池底及邊坡可供民眾休息,雨季或暴雨時提供蓄水,許多鳥類例如小白鷺、夜鷺、白頭翁、斑文鳥等在水中戲水或覓食、築巢,成為園區內另類生態濕地。
建設局表示,中央公園也是全國設置太陽能板最大面積的公園,總面積約1萬平方公尺,1年的發電量約188萬3050度,可供自給自足,年省電費約21萬多元,下方則設置停車場,可提供783個小客車、875個機車及17個充電車位使用。另水湳水資中心提供公園再生水,年節省水費102萬多元。
建設局表示,太陽能板與停車場結合作為遮蔽設施,除能降低停車直接日曬溫度,也保留更多綠地供民眾使用,結合景觀及實用功能,對於未來減少碳排放量、降低能源消耗、紓解尖峰用電量等都有效益。(編輯:陳仁華/卞金峰)11002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