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司機眼茫看不清導航 糖尿病釀黃斑部水腫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6日電)51歲陳姓計程車司機開車常看不清前方車輛車牌及路名,也看不清導航,常開錯路跟客人吵架。就醫才知道,他早有糖尿病且嚴重到黃斑部水腫,如果沒有即時治療,最嚴重會失明。
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楊長豪今天在記者會表示,糖尿病屬於全身性疾病,患者若沒有好好控制血糖,容易引起大血管及小血管的病變,其中又以視網膜病變最不易察覺。
楊長豪說,若是因視網膜病變引起黃斑部水腫,黃斑部具有辨別物體清晰度及顏色的功能,早期並無症狀,若沒有積極治療,之後會惡化出現視線模糊、視野扭曲變形、眼前有黑影等,長期恐造成視力下降,甚至引起失明等無可挽救的傷害。
楊長豪表示,當確診糖尿病,就要開始預防各項併發症,尤其是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好者,更容易引起視網膜血管滲漏,導致不正常發炎因子或新生血管因子生成,使血管中漏出的水分、夾帶蛋白質與脂肪積累在黃斑部,形成黃斑部水腫。
儘管糖尿病可能造成嚴重併發症,但不少患者沒有警覺。
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副部主任黃奕修分享一名個案,51歲陳先生是計程車司機,他2年前發現視力模糊,看不清前方車輛的車牌號碼與路牌,連近距離使用手機導航也看不清螢幕,只能開語音,導致常開錯路,增加與乘客糾紛。
黃奕修說,因陳先生的工作繁忙,有開車才有收入,遲遲沒有做檢查,一直到眼睛狀況嚴重才就醫,結果發現竟是糖尿病導致黃斑部水腫。
中華民國黃斑部學會理事長、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長吳為吉表示,過往黃斑部水腫會採雷射治療或是侵入性較高的手術治療,雖能治好水腫,卻無法恢復受損的視力。現在則用眼內注射藥物為治療黃斑部水腫的主要方式。
眼內注射藥物有2種不同機轉的藥物,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透過減少微血管滲漏而阻斷新生血管,每月施打一次;另一種是新型眼內注射長效型類固醇,除了減少新生血管外,還能降低發炎因子使水腫消退,療效長達4至6個月以上。
吳為吉說,治療黃斑部水腫不但要減少新生血管,降低發炎反應也是治療必要的條件。臨床上有部分患者施打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後,因發炎反應依舊持續,導致治療效果不彰。
吳為吉表示,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和長效型類固醇都有健保有條件給付;但過去只能擇一、不能轉換;今年3月起,健保放寬2種治療轉換有條件給付。若第一階段施打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效果不彰,可根據病情向健保署申請第二階段轉換藥物,有助減輕患者負擔。
楊長豪說,糖尿病患不要忽略潛在的共病問題,應配合醫師定期預防性檢查,且積極控糖。(編輯:張雅淨)109071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