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實聯制被刷身分證 蒐集個資亂象多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4日電)防疫實聯制,有場館要求民眾刷身分證或填姓名、身分證字號、地址。有民眾坦言個資被過度蒐集「不太舒服」。指揮中心重申,實聯制只要留電話能找到人即可,不應蒐集過多個資。
台灣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平穩,國內防疫措施逐步放寬,但為了防疫目的、備戰未來可能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要求,公務機關或私人營業場所應依循實聯制措施指引,記錄來訪民眾聯絡電話等資訊。
實務觀察,機關或業者在實聯制防疫政策下,蒐集個資亂象百出。
民眾李先生帶小孩到北市某場館參觀,主辦單位要求他在公開的名冊上詳細寫出身分證字號、姓名、聯絡電話等資訊。同一本冊子裡,可以看到其他民眾的個資。但他趕著入場參觀,把資料填好填滿入場,事後才警覺為什麼需要填這麼多資料。
另一名民眾王太太也是帶孩子到某場館參加演練活動,入場時被要求刷身分證,但事前沒有說明,同步還要求登記姓名和電話。她坦言,雖然理解防疫要落實實名制,但不解為什麼需要刷身分證。
此外,王太太5月投訴某飯店,更被櫃臺人員要求簽名且留下身分證字號,「保證」沒有欺騙業者,沒有罹患武漢肺炎、沒有隱匿旅遊史,否則要求償,更讓人覺得不解。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資訊組長簡宏偉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防疫人員執行疫情調查遇到一些困境,推動實聯制是預作準備,萬一將來又有感染狀況發生,可以透過實聯制找得到人。
簡宏偉說,實聯制可以協助疫情調查,但並非唯一的資料,只是輔助性質,決定是實聯而不是實名,就是希望民眾不需要留太多資料,只要能聯絡上即可。
在實聯指引還沒出爐前,有些業者以現有表單要求民眾填寫姓名、地址、出生年月日、身分證字號等資料,甚至直接登錄為「會員」,做行銷、廣告利用。在指引出爐後,類似情形減少,但仍有業者要求民眾填寫詳細資料,無視指引明確指出應符合最少侵害原則。
簡宏偉表示,最少侵害原則就是希望民眾可以留愈少資料愈好,以免增加個資暴露風險。指引的舉例是留電話號碼,就像餐廳訂位,只要留訂位人的姓氏和電話,能找到人就好。若必須留身分證字號、姓名、地址等,「這些資訊以實聯制來說都太多了。」
實聯制下避免留太多資訊,不只保護個人,也保護業者。
簡宏偉說,蒐集資料的機關、場所負有資料保護義務,若沒有善盡保護責任,也有違法之虞。如有些業者用電子表單蒐集個資,卻沒注意線上閱覽權限,導致個資在網路外洩;使用APP蒐集個資,但沒考慮資安系統是否經驗證、資料存放是否安全等。又如民眾在紙本流資料,但大家填在同一本冊子裡,後人可檢閱前人留下的資訊,也有外洩風險。
有些業者或場館認為,留民眾身分證字號是為了核實,確保民眾不是填假資料。但簡宏偉說,實聯制只是疫調的輔助,並非唯一依據,業者或場館應講清楚,為什麼需要留身分證字號等個人隱私資料,以他個人想法,建議不要。民眾若對填寫相關資料有疑慮,應要求業者說明蒐集資料目的和必要性。
依據實聯制指引,機關蒐集民眾個人資料應明確告知蒐集機關的名稱、蒐集的目的且不得用作目的外利用、蒐集資料應符合最少侵害原則,如電話號碼。個人資料的利用時間是自蒐集的28天內,過期就應銷毀。(編輯:管中維)10906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