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健保訂差額特材收費上限 滕西華:保障民眾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12日電)健保差額給付特材新制引發醫界反彈,擔心好醫材恐不賣台灣。健保會委員滕西華今天表示,健保差額特材不訂上限,形同變相收自費,認為可保障民眾權益,又能強化醫病溝通。
健保署8月起將對8類、共352項健保差額特材訂定收費上限,避免同一特材在不同院所價差過大,引發醫界反彈,衛福部長陳時中明天下午將邀反對的醫師開會表達意見。
健保會委員、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今天下午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此政策之所以這麼多紛擾,主要問題就出在「一種資訊,各自解讀」,當新醫材問世時,廠商當然都希望爭取健保全額給付,但很多醫材價格高昂,卻無法和療效、經濟效益打上等號,才有了自付差額特材的概念。
回顧早年健保修法開放自付差額特材後,第一個納入的是心臟塗藥支架,由於文獻顯示患者不論使用塗藥支架、傳統支架,平均餘命都差不多,因此成為差額給付,而非健保全額給付。
滕西華將醫材比喻成衛生紙,不同品牌衛生紙可能因品質、品牌等原因有不同價格,但若同樣是A牌衛生紙,在全台各地販售價格卻有極大落差,顯然不合理,健保署為此建立醫材比價網,卻忽略民眾動手術往往是選醫師,而非看哪家醫院的醫材便宜,即便有比價網仍無法保障民眾權益,訂定上限價的政策構想這才逐漸成形,否則推動健保自付差額特材「等於變相收自費」。
滕西華說,在台灣傳統觀念中,「有錢就是孝順、有錢就能用好東西」想法根深蒂固,當家中長輩面臨醫材選擇時,彷彿用貴一點的醫材就比較孝順,但卻無從得知多花這些錢,究竟能帶來哪些實質的好處。
正因如此,她認為,透過訂定健保自付差額特材的收費上限,才是要求醫材廠商、健保署負起管理責任的辦法,不僅不會讓民眾成為待宰羔羊,醫師和民眾溝通時被問到價格為何這麼貴,也能更好溝通,減少道德焦慮。
更重要的是,健保訂定的上限價格不是亂喊的,而是依據現實市場的「全自費」價格算出來的。滕西華說,以國標舞女王劉真今年3月病逝前想做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為例,該醫材廠商今年也來申請差額給付,5年來共509人使用此醫材,每人約要花費新台幣100多萬元,其中中位價格為109萬元。
健保署經療效等評估,該醫材若納差額給付,健保將支付3成、約30萬元,剩餘的70幾萬則訂為自付差額上限,加起來仍是現行市場賣的109萬元,從廠商到醫院,根本沒有人會少收到錢。(編輯:張芷瑄)109061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