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績效台灣倒數第三 環署:評比恐不合理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11日電)台灣於氣候變遷績效指標評比排名倒數第三。環保署表示,由於主辦方未能由聯合國體系取得台灣資料,評估結果恐不合理;環團認為雖然方法論上有差異,但應視評比為努力目標。
由德國看守協會與歐洲氣候行動網甫發布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台灣在評比中排名倒數第三,也是歷年來最差的成績(去年倒數第五),僅優於倒數第二的沙烏地阿拉伯與墊底的美國。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由於台灣非聯合國成員,CCPI無法從國際公約或聯合國體系取得台灣相關資料;可能導致評估結果不合理且悖離現行的排放及因應進展。
環保署指出,CCPI「氣候政策」採一致性問卷,並由「在地專家」就各自國家評分,如何將其質性問卷結果轉化為量化評分的方法不易窺知。如印度與中國的空氣污染情形屢屢見諸報章媒體,卻能分別獲得第9與第30名評比。
環保署說,若改以耶魯大學公布的「環境績效指標」,台灣在180個國家的總體排名為第23名(亞洲第2名,僅次於日本);這些資料庫或統計,往往涉及方法與角度不同,對於同一個國家卻出現南轅北轍的衝突看法。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CCPI現在的評比是依2016、2017年的政策和執行成績,因此雖然2018、2019年在推動再生能源,但仍然沒有反應在這次的評比中,不應該否定這兩年為減碳做的努力;但政府仍然缺乏到2050年的能源轉型路徑,且缺乏達成目標的政治決心。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吳澄澄告訴中央社記者,CCPI方法論上或許有些差異,如設定人均排碳的目標,歐盟是每人每年6噸,但韓國、台灣是4噸;然而台灣監察院今年10月也提出目前溫室氣體減量努力不足,應該將CCPI的評比當做是努力的大方向,訂出具體能源轉型的長遠目標。(編輯:謝雅竹)10812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