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癌症登記傲國際 陳光耀首創醫院癌登助人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9日電)台灣癌症登記成果傲視國際,有助預防和治療。台灣「癌登之父」陳光耀,在50年前不畏艱辛、資源稀缺,以手寫卡片方式,開癌症登記濫觴,造福病人也嘉惠醫學研究。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天舉行「2019台灣癌症登記國際研討會」,副總統陳建仁上午與會時以「台灣全國性癌症登記系統:40週年的成果與新挑戰」為題發表演說。
陳副總統在英文演講中,與各國與會者分享台灣建立全國性癌症登記系統歷程,應用資料庫數據於癌症預防、篩檢、監測、病因討論、提升癌症醫學研究、防治策略制定、促進國際合作的成果,實質提升癌友醫療照護品質的經驗,和癌症登記面對應用大數據發展及人工智慧決策等的嶄新挑戰。
回顧台灣癌登歷史,最早的癌症登記追溯自民國59年,從醫院先開始做起,到68年衛生署(衛生福利部前身)為規劃癌症防治工作,以行政規範命令針對50床以上醫院建立癌症登記系統,要求申報新發癌症個案的流行病學和診斷治療摘要資料,發展為以人口為基礎的癌登系統。後續在癌症防治法頒布後,資料庫品質更明顯向上提升。
國健署長王英偉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台灣建置全國性癌症登記資料庫至今40年,在各界共同努力下,癌症登記資料完整率達98%,已達到北美癌症登記評鑑「特優」登記單位的95%標準。台灣的癌症登記成績為亞洲先驅,品質與歐美先進國家相當。
癌症登記從登記內容到診斷收錄,一直到登記師的登錄,是一連串專業且耗時的工程。為了感謝這些幕後英雄,國健署今年頒發首次「癌症登記貢獻獎」,給9名為癌登制度開疆拓土的專業人員。
其中一名得獎者為首創醫院癌症登記的前台北榮民總醫院癌病中心主任陳光耀。他說以前在美國念博士、寫論文,有感於完整病歷對研究重要性,學成回台灣執業時,就想要建立醫院的癌症登記資料庫。
陳光耀說,當時醫院沒有電腦,要做病人的資料登記是以手寫卡片方式,隔一年才有電腦可以用,也能做更有效率的統計、回顧。但是仍需要人力協助建檔,而癌登在醫院是不賺錢項目,得花功夫說服院方支持。後來在癌症中心的人力勉強執行,想方設法記錄病人的狀況、追蹤病情、要求回診。
後來陳光耀更進一步說服政府出錢支持癌症登記制度,並建立更全面制度,對各種癌症的預防、治療有更好的發展。
其他癌症登記貢獻獎得主包含活用癌登數據提升醫療品質的台大公衛學院榮譽教授賴美淑、擘劃國家癌症登記藍圖的國健署前副署長孔憲蘭、創癌症登記學會讓專業永續的教授張廷彰、精進資料結構提升資料應用價值的北榮主治醫師蕭正英、啟蒙癌登教育後進的北榮趙靜宜、台大醫院黃麗秋及林惠美3名退休的癌登技術人員,及編譯癌登專書襄助國際接軌的秀傳醫院主任朱旆億。(編輯:張芷瑄)108101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