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人臉辨識技術進入校園 民團憂侵犯隱私

2019/9/26 15:12(9/26 17:1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王揚宇台北26日電)台灣人權促進會等民間團體今天指出,台灣有越來越多學校引進人臉辨識技術,用於課堂簽到、校園門禁與安全維護等,但這恐侵犯隱私,也有生物特徵外洩等疑慮,不該讓師生處在被高度監控的環境。

台灣人權促進會、人本教育基金會、台灣學生聯合會、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及民進黨立委李麗芬、尤美女等人,今天在立法院召開「人臉辨識進校園,師生隱私誰來顧」記者會,並發布新聞稿說明訴求。

台灣人權促進會專案經理何明諠認為,近2年全台至少有超過10件校園內使用人臉辨識的案例,而且啟用頻率有逐漸增溫的趨勢,然而校園安全是否因人臉辨識技術的引入而提升,並無法確定,但全校師生進入校園的紀錄卻可能因此被長期紀錄,這就是顯而易見的監控,也與校園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背道而馳。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人臉辨識本質上是監控的問題,再多的方便、智慧,或是再多的校園安全的說法,都不能改變其監控的本質。因此除非有強大的必要,否則不應要求學生讓渡隱私權。

馮喬蘭說,建立相關規範可能有需要,但若欠缺足夠的使用必要性,校園內根本不應使用這樣的系統。

新聞稿最後提到,人臉辨識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是具高度侵入性、運作隱晦而不透明、辨識有偏誤、使用上欠缺規範的生物辨識技術,使用在以發展自主人格為核心的教育場域,除了有長期監控師生校園活動、資訊安全的風險外,更會破壞原先教育場域的核心目的。

台灣人權促進會等團體期待,教育部及國發會能合作,儘速掌握並限制各級校園內使用的現狀,並對此技術在校園內的使用,建立起具體的相關規範,不要讓校園師生處在作息被高度監控的環境。(編輯:黃國倫)108092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