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難找車難停被狗追 牙醫在宅服務承擔困境
特殊牙科出任務1(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8日電)牙醫簡志成每週好幾天趴趴走,帶重逾30公斤的移動設備到宅服務失能者。曾半路出車禍、迷路、車被拖吊,還被狗追,他是牙醫界的少數,在種種限制下,燃燒熱忱,撐著做愛心。
特定身心障礙者和自我照顧能力有限的失能長輩,出門十分不方便,如果沒有牙醫上門來,也許就是一口臭爛牙。根據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統計,全台灣目前僅86名牙醫師實際投入在宅醫療,但有需求者可能高達數十萬人。
醫師跨出診間舒適圈,投身到宅看牙,很多關卡要突破。牙醫全聯會全民健保牙醫門診總額特殊計畫召集人簡志成說,診間有充足的醫療設備,可執行複雜的治療,到宅服務卻可能花2到3小時才看一個病人,手邊設備也有限制。
●牙醫服務送上門 風險中的承擔
受困家中的失能者和身心障礙者,本身就有一定的風險,簡志成解釋,有些失能病患的生理狀況可能比較複雜,不乏插管病人,就算僅執行簡單的洗牙,也可能因嗆咳導致病人生命危險,增加醫師執業壓力。
牙醫出診的環境不比診間舒適,甚至連診療椅都沒有,牙醫師只能克難因應,出診一趟要帶重達30公斤以上的移動設備,包含簡便型馬達、洗牙補牙設備、抽痰機和藥品,有時候一扛就得扛到公寓5層樓。如果到偏鄉,還要戴上攜帶型躺椅,必須出動休旅車才載得動。
交通風險、迷路、停車拖吊也是在宅牙醫的家常便飯;簡志成曾在出診路上遇車禍,整台車撞爛;有個案家地處偏僻,他在一條小徑上來回10趟,後來拜託消防隊才找到;也甚至被案家的看門狗狂吠飛撲,只能打電話求救才得以進門。
另一名從事在宅醫療的牙醫李天騰也說,到偏僻地區服務時,光要從地圖找到案家位置就很困難;案家在市區又有停車困擾,紅線不能停,好不容易找到停車場,卻距離案家要步行5到10分鐘,扛著數十公斤的儀器移動舉步維艱。
有時到了案家,只有外籍看護工陪同病人,家屬卻不在,考量病人安全和醫療糾紛風險,只能暫緩服務,無法申請健保給付,形同白跑一趟,這種情況也不是簡志成一人碰過。
目前牙醫到宅治療每次可申報健保點數5700點,看似給付優渥;但簡志成說,到宅服務有許多無形成本,帳面看不出來,難以用健保給付涵蓋。
●到宅服務交通費 牙醫難開口的壓力
目前牙醫在宅醫療可向案家收取掛號費新台幣50元及酌收醫師交通費用,但簡志成坦言,跟病家收交通費會讓牙醫師「開不了口」。
以簡志成在桃園服務為例,從桃園市區到楊梅服務,來回車資就超過新台幣千元,若跟家屬開口索取,可能增加案家經濟負擔,或是案家乾脆拒絕服務,病人權益就會受損。
牙醫全聯會也收過案家投訴,當牙醫到宅索取部分交通費用時,案家直接反映:「可否改派不用收錢的醫師?」在宅服務美意,卻變醫師得要「做功德」。
簡志成說,到宅牙醫出診是服務病患、執行公務,但執勤過程卻有許多風險,還有賴政策能相挺支援。如由地方衛生局補助交通費用、車禍保險、執勤時車輛暫停證明等,平衡健保帳面之外的成本與風險,減輕到宅牙醫無形的負擔。
到宅牙醫社會公益性強,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滕西華說,單靠「醫師做愛心」,會陷入政策難以為繼的困境。
滕西華認為,政府提供給付誘因之外,也要思考如何降低醫師到宅服務的風險,當醫師離開診間的安全領域,因案家病況多元,也可能不穩定,醫療設備又相對缺乏、增加醫療糾紛風險,應思考救濟制度,而不是全讓醫師承擔。
●政策要給資源 讓醫師走下去
簡志成也說,服務特別需求者的牙醫資源分布不均,在花東,都是50至70歲的醫師在做,當這些醫師退休,找不到人接手,身心障礙的牙科服務就會有所缺損,吸引新血加入不能光靠「熱忱」。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韓佩軒坦言,相對於開業,牙醫師做在宅服務「挑戰很大」。觀察發現,近年從事在宅醫療的牙醫有緩慢成長,但因應未來需求,人力還有許多成長空間。未來居家醫療整合團隊也會納入牙醫師,收案來源更廣,也希望願意投入的牙醫能增加,提升量能跟品質。(編輯:陳清芳)108082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