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抗藥結核治療 北醫研究突破長療程困境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3日電)多重抗藥結核病治療困難,病人也常因長療程受苦。北醫內科副教授江振源參與的跨國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新的藥劑組合可將傳統的20個月療程縮短到9至11個月。
結核病由結核桿菌感染所造成,在初感染時,大約95%的人會因自身的免疫力而未發病,但會有終身再活化的潛在危險。若給予適當的抗結核藥物治療,結核病幾乎可以治癒,但有少數病人可能轉為多重抗藥結核病人,治療難度倍增。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內科副教授、萬芳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江振源今天在記者會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多重抗藥結核病療程方案須治療約20個月,使用5種以上藥物。但因治療時間很長,藥物又有輕重不等的不良反應,容易影響病人完整接受治療的意願,導致近年來全球多重抗藥結核病平均完治率不到6成。
江振源參與的跨國研究團隊花了近10年時間,完成治療多重抗藥結核病第三期臨床試驗,證實9至11個月短程療法的療效,並不比世衛推薦的20個月的長效療程差。研究論文今年3月刊登於內科學全球排名最高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該臨床試驗共收案424名病人,涵蓋4個國家。團隊給予病人高劑量moxifloxacin(莫西沙星)以及以前用來治療麻瘋病的Clofazimine,再搭配其他藥物治療。
江振源說,短程療法的藥物組合雖然種類相似,藥量也沒有比較少,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也沒有比較少,如可能引起聽力受損等,並不是一個完美的解方。但光是療程縮短就可減輕病人負擔,增加治療意願。此種療法也已經列入世衛的建議療法。
不過,目前短期療法的藥物組合包含針劑,針劑也會降低服藥順從性,江振源的團隊正進行另一個臨床試驗,將針劑改用其他藥物替代,若能維持療效,也可望帶來突破。
江振源也表示,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多年來全力推動多重抗藥結核病防治,台灣病人數已經降到200名左右,且中斷治療比率降到3%以下,在在顯示醫療資源妥善投入,強化醫療品質,也提高病人接受治療的意願。
江振源說,根據一項進行中的研究發現,結核病人遭受的災難性支出可能會占掉全家收入的2成以上,包含治療費用、心理壓力及因病無法工作等損失。短程療法將治療時間大幅縮短,具有降低醫療費用以及減少病人所受折磨等優勢,可能會逐漸成為多重抗藥結核病的治療主流,為全球無數病人帶來另一選擇。(編輯:管中維)108052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