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全台最大都會 他鄉變故鄉移民活力旺
新北400萬人口專題1(中央社記者黃旭昇、王鴻國新北1日電)新北市400萬人口達標,成為台灣最大都市,典型的移民城市,呈現多元族群特色,堪稱台灣社會的縮影。在傳統居民與新住民的打拚精神中,新北市正迎向承先啟後的契機。
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天在市政會議中宣布,4月27日新北400萬人口誕生,住新莊區的14歲楊小妹,母親為越南籍,楊小妹隨父親返台灣初設戶籍登記,見證新北市跨越400萬人歷史新頁。
新北市西元2010年由原台北縣升格為六都之一,市府民政局統計,以常住人口計算更超過500萬人以上,吸引民眾落戶、設籍的原因,包括環境因素與客觀條件。
財團法人台灣歷史研究會創會理事長尹章義教授,曾接受台北縣各公所委託,完成「新莊發展史」、「新莊政治發展史」、「新店志」、「泰山志」、「五股志」、「林口鄉志」等。
尹章義提到,清康熙大量漢人移民開墾,加速大台北地區的開發,也因大規模的水利設施由漢番、地主與佃農、資本家與勞動者合作,並往盆地周邊淺山與丘陵開發,結合物產與洋商的外銷,造就人口增加與經濟富裕。
除渡海來台先民,台北縣(新北市前身)也有許多早期中南部北上謀生的閩南移民後代,他們初期因為政商、姻親結合,還形成地方選舉與房地產建商的家族派系。
新北市從事勞動與創業的移民人口,幾乎聚集在大漢溪以北與周邊,在1960年代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下,紡織、食品、塑膠、電子等民生工業興起,集中在省道縱貫線(台一線)的新莊、三重、板橋等地。
大漢溪以南的中永和、新店居民,則以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移入的外省人及其後代為主,近年,此特色已不明顯。中和區公所主任秘書粟杏英就說:「中和區內有非常眾多的新住民,是很多元的社區。」
人不親土親,早期中南部移居台北縣的以雲林縣人佔最大宗,其次為彰化、嘉義,每逢選舉都是候選人爭取選票對象,遇到雲林農產過剩滯銷,台北縣的鄉親又是消費人口主力。
台灣經濟起飛時,大量人口湧進台北與市郊的台北縣(新北市前身),許多鄉鎮因人口成長升格為縣轄市,依內政部戶政司統計,1966年突破100萬人,1980年底達到225.8萬人,超越台北市成為全台第一大縣市,更於1990年5月突破300萬人。
典型的移民,中和區公所副區長周慶珍說,她是苗栗縣公館鄉人,現在長住板橋眷村改建的社區已經20多年。資深媒體人聞琁受訪表示,一家人原住在台南縣新營鎮長達17年,因父親工作關係、大哥在桃園讀軍校、二哥在台北市讀大學,於1976年舉家遷居台北縣。「父母不願家庭拆散,因此採取具體北漂行動。」一住43年都沒離開過新北。
他鄉變故鄉的例子,包括新北市府人事處長郭素卿、中和區公所主任秘書粟杏英,都因婚嫁移居新北,一待超過30年。粟杏英說:「我愛死新北、愛死中和。」
勞動力與就業機會吸引人口成長,新北不僅勞工人數最多,新住民人口約9萬7000多人,加上新住民子女及外籍移工將近10萬人,兩者總人口超過20萬人,為台灣新住民最多的城市。
前新北市府研考會主委、中原大學策略長吳肇銘教授受訪分析,「逐水草而居」一直都是人們遷移或移動的主因,哪個地方有豐富的生活資源,人們就往該處發展、遷移。以現代角度,「經濟發展」就是「水草」,哪個城市有豐富、相對優渥工作、商業發展機會,人們就會考量遷移、前往定居。
吳肇銘認為,新北市升格以來,重視商業發展,在台北市衛星效應下,新北每年大型招商與商業(工廠)登記的數字,幾乎都是全國第一,創造豐富且多元的工作、商業機會,自然吸引人口成長。
新北人口突破400萬,市長侯友宜說,施政主軸仍是「安居樂業」,並將強化跨區交通建設連結,提升教育與生活品質,加速土城醫院等醫療資源落成,強化托育與托老以及解決青年住宅問題,讓市民願意權衡就業機會、薪資水準、生活便利,選擇在新北市工作、生活、發展。
無論是傳統、移居或新住民,遷移設籍在新北市的移民,展現勞動資源與創新活力,也成為第二故鄉發展的新實力。(編輯:卞金峰)1080501
- 2019/05/04 14:19
- 2019/05/01 11:07
- 2019/05/01 11:00
- 新北全台最大都會 他鄉變故鄉移民活力旺2019/05/01 10:55
- 2019/05/01 09:4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