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阿嬤冰箱中的私藏種 阿美族古早旱稻重返田間

2019/3/27 20:12(3/27 22:0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27日電)花蓮農改場展開「阿美族古來種陸稻復育計畫」,今天在光復鄉馬太鞍部落插秧,80歲吳連妹阿嬤把家裡冰箱中的一小包古來種旱稻種子拿出來,「把祖先留下的稻米品種種回來」。

阿美族吳連妹阿嬤說,古來種旱稻被族人稱之為cilipeday,也就稱為「有毛的糯米」,因為有毛收割不易,慢慢就沒有人種了,這種稻米可以打成麻糬,也可以釀酒,味道很香。

因為懷念小時候的味道,自己又沒法再種了,所以吳連妹阿嬤留下1小包放冰箱冷藏了3年,當她知道有年輕人願意種,趕快拿出來復育。

花蓮農改場特別保存了200多種台灣原生種稻作種子,並和花蓮光復鄉馬太鞍部落合作,開始復育種植20種台灣東部原生種稻米、糯米秧苗。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秘書宣大平說,因應全球暖化、氣候變遷,20、30年前就開始保存台灣原生種稻作計畫,希望能趕在種源流失前保存下來,目前已蒐集200多種,作為基因資料庫及研究。

這次農改場挑選了適合一期稻作、感光性低的10個品種,加上吳連妹阿嬤提供的品種共有11種,分別培育11種秧苗各100株,先從少量種植開始,為將來擴大栽培做準備這種稻米可以打成麻糬,也可以釀酒。

宣大平說,古來種一些「有毛的米」在機械化耕種時,因稻芒會卡住機械以致愈來愈少人種植。但這些品種是原民記憶中的味道,過去在婚禮和祭典中使用,因此保種復育有文化傳承的意義。

促成這項計畫的O'rip 生活旅人工作室負責人黃啟瑞說說,這幾年部落很多年輕人回鄉接下老人家留下的田地種稻,但是許多品種流失,年輕人甚至沒機會接觸。因此,幾個年輕人決定把快消失的品種找回來,感謝部落長者的留種。(編輯:陳清芳)108032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