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與西方4百年前如何溝通 清大出版史料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4日電)清華大學出版社今天在台北書展發表「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一」,收錄兩份17世紀手稿,呈現大航海時代下,西班牙人與閩南人(唐人)交流使用的語言和生活情境。
清大出版的手稿,收錄菲律賓聖多瑪斯(Santo Tomas)大學檔案館的「西班牙─華語辭典」,與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圖書館的「漳州話語法」,兩份珍貴史料都是由西班牙道明會神父與馬尼拉閩南人合作編寫。
編者、清大歷史所副教授李毓中表示,康熙字典集結全國文人之力,收了約4、5萬個字彙,而上述文獻靠著幾個神父訪問、田野調查,就收了大約3萬個字彙,讓人感嘆他們的努力和奉獻。
其中「漳州話語法」有西班牙語、漢字、漳州話(閩南語)拼音、官話(北京語)拼音的對照。其中描述雞籠(基隆)、淡水等地名的詞彙,解釋為「艾爾摩沙島上,西班牙人所在的土地」,因此可以斷定成書於西班牙佔領台灣北部期間。
李毓中說,上述文獻十分具備研究價值,例如可以看到當時就有「洗門風」的習俗,西文解釋此行為是為恢復該人的名譽。另外,文獻帳冊中有「澗頭」「澗尾」等地名,對照當時的馬尼拉地圖,華人聚居地是位於「王城」之外,和原住民聚居地隔了一條河,可見華人視角的地理觀。
李毓中也提到,仔細研究當時華人講的「西班牙語」,很多詞彙其實是葡萄牙語,因為當時商人常先到澳門,接觸過葡萄牙人,從而創造出非常特別的語言。另外,華人講的西語都沒有時態變化,就像是久居叢林的「泰山」講的英語一樣,能溝通就好。
中研院台灣史所副研究員陳宗仁表示,如果有一天要拍「鄭成功」的電影,片中講的話不會是國語,也不會是現在的閩南話,可以參考「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一」,還原當時的文化情境。
西班牙商務辦事處處長Jose Luis Echaniz Cobas表示,這套文獻可追溯到400年前西班牙人與閩南人的互動情景,這是兩個文化之間的首次接觸,非常值得重視,也感台灣學者的努力,讓這些文獻可被國際學界看見。(編輯:管中維)10802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