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罕病釀聽力障礙 電子耳讓她聽見世界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28日電)今年11歲的紋馨,一出生就罹患罕病,導致嚴重聽力障礙,助聽器毫無用武之地,直到1歲植入人工電子耳,才替她打開聲音的按鈕,嚇得她哇哇大哭,讓從小照顧她的阿嬤至今難忘。
馬偕醫院今天舉辦人工電子耳感恩歡慶20週年活動,超過百名馬偕人工電子耳病友及家屬到場共襄盛舉。
今年11歲的病友紋馨,由於罹患罕見疾病「瓦登伯格氏症候群」,一出生就有特別的藍眼珠,伴隨嚴重的聽力障礙,幾乎聽不見任何聲音,即便阿嬤積極帶她上語言治療課程、配戴助聽器,效果仍然不彰。
馬偕醫院經評估,在紋馨1歲6個月時植入人工電子耳,替她的人生打開聲音的按鈕。阿嬤笑說,紋馨裝上人工電子耳,第一次聽到世界的聲音那一刻,竟然嚇得大哭,但全家人則是開心的大笑,那感覺至今難忘。
正因聽得見聲音,紋馨得以正常學習生活大小事,阿嬤也陪她上課、積極進行語言復健,現在的紋馨不僅與常人無異,也很有語言天分,整體學習表現更是中等以上。
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執行人工電子耳手術超過20年,他說,聽力障礙分為先天遺傳與後天因素,先天遺傳造成的聽損程度不一,以早期診斷、配戴聽覺輔具、接受聽語療育為改善重點,後天的則多與工作環境噪音、老化相關。
林鴻清1998年起和雅文基金會合作,率先在馬偕醫院實施新生兒聽力篩檢,經過多年努力推動,2012年3月衛福部正式全面補助台灣所有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檢,盼能找出更多先天性聽損兒。
林鴻清說,像是紋馨這種雙側聽損嚴重的患者,只能植入人工電子耳,才有機會恢復聽力。
他解釋,電子耳是在耳蝸的位置植入電極,再經由電流刺激後端的神經,讓重度聽損病人得以重新聽見外界的聲音,植入的電子耳開頻後,病人還得進行一系列聽力與語言復健課程,重新解析聽見的聲音並學習如何發音、嘴巴及舌頭如何擺位等,最後才能和他人正常對話。
由於電子耳手術屬於侵入性治療而且所費不貲,家長或病友在決定是否手術之前,總有諸多考量及猶豫,但因人工電子耳成效良好,健保署2017年7月起也將18歲以下兒童的人工電子耳手術納入給付,減輕家長負擔。(編輯:黃于)107072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