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公共建設首重健康 專家籲台借鏡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17日電)空汙問題日益嚴重,國外如何因應?專家表示,瑞士政府在規劃公共建設前,都會擬定多種方案進行健康評估,找出健康危害最低才去執行,不像台灣總把健康放最後,呼籲政府借鏡。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天舉辦「空氣品質與健康」國際研討會,邀集瑞士、美國、韓國、澳洲等國的專家分享空氣汙染相關的研究結果,以及國內因應措施。
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郭育良接受電話訪問時表示,根據現行規定,台灣每年平均細懸浮微粒(PM2.5)標準為15微克/立方公尺,相較世界衛生組織(WHO)的10微克/立方公尺已經比較高。
不過,郭育良說,台灣PM2.5濃度仍居高不下,每年PM2.5平均濃度約為20微克/立方公尺,早已超過國內標準,南部地區甚至高達30微克/立方公尺,顯見目前的標準早已跟不上國際腳步。
郭育良指出,空氣汙染管制不只是環境保護署的責任,需要跨部會共同努力,今天與會的瑞士公共衛生專家就分享,瑞士政府在規劃公共建設之前,都會先擬定2、3種可能方案,並且進行健康評估,而不是等到事情通通定案了再來考慮對環境、健康的危害。
舉例來說,政府打算建造一個交通建設,可能是捷運、公路或是火車站,在構想剛形成時,就先預估這些交通設施營運以後可能帶來的PM2.5排放,對於呼吸道、心血管疾病、中風、癌症等會有多少風險,找出對民眾健康威脅最低的交通建設,再進一步決定如何建造等細節。
郭育良說,反觀台灣,政府部門總是先決定要蓋一個火車站,等到建造相關細節都敲定了,最後再做環境影響評估,而且既然是「環境」影響評估,對健康影響的著墨也相當少,僅有少數較具爭議的案件會特別把健康問題拿出來討論,根據他的觀察,將健康納入考量的環評案僅不到1/10。
郭育良表示,空氣汙染問題日益嚴重,呼籲政府應扭轉傳統的行政思維,借鏡國外好的做法,凡事以民眾健康為首要考量。10610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