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戒嚴設報禁三限 高壓柔性管制媒體

2017/7/15 08:38(7/15 08:53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5日電)近年來新興媒體湧現,報導內容包羅萬象,但戒嚴時期實施的「報禁」三限政策,卻從發行、印刷到報導內容處處設限,政府更透過高壓和柔性等手段管制。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戴寶村表示,國民政府遷台後,為了建立國家統治的合法性,透過戒嚴、動員戡亂等名目,制定各式各樣的法規、辦法,對民眾進行黨國思想控制;在各種控制手段下,每天出版的報紙,就成了國民政府宣揚黨國思想的重要工具。

回顧台灣報業歷史,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1950年在台灣實施「戰時節約用紙辦法」,限制報紙發行張數(限張),1951年實施「限證政策」,限制已有登記證的報社發行報紙停止新報紙登記,之後更進一步限制印刷廠只能在一地(限印)。

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賴祥蔚指出,在戒嚴時期,不管是報紙張數、在什麼地方印或報社登記都有嚴格規定,限制張數是希望透過限縮版面,讓媒體將重點擺在重要政策上,避免批評政府,對於新報紙登記也會嚴格審查,已故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曾有意辦報,就多次被政府勸退。

除了限張、限證、限印等「三限」報禁政策外,報導內容審查也難以避免,嚴厲批評政府的報導、街頭運動等議題,都很難出現在新聞版面上,有些文人因為出版的刊物涉及敏感的政治議題而被查禁,只能偷偷在書報攤私下販賣或是印傳單。

賴祥蔚指出,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像現在重視言論和新聞自由,戒嚴早期,政府多採高壓管制手段,曾有一幅政治漫畫,內容描繪一對父子流落到荒島,決定輪流當荒島上的總統,這幅漫畫被認為是影射蔣中正和蔣經國父子,結果作者就被逮捕。

經過一段時間磨合後,政府在戒嚴後期採取委婉的管制手段。賴祥蔚表示,媒體還是會試著走擦邊球,間接挑戰政府的尺度,如果政府高層事前掌握到認為不妥的新聞,會要求報社抽換,如果在出版後才看到,就會聯繫報社老闆,要求收斂。

隨著政府於1987年宣布解嚴,報禁也於1988年正式解除,此後不限只有登記證的報社發行報紙,台灣報業發展也開始入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

賴祥蔚指出,政府在解嚴後放寬審查,如果報導內容批評政府官員且有不實,就用司法管道來處理,媒體也開始衝撞體制,例如當時的自立晚報就開始批評國民黨政府,身為黨報的中央日報就會為政府說話,這時比的就是誰家報紙賣得多、看的人多。

賴祥蔚表示,現在政府干預媒體的情況幾乎少見,但政治力的干預仍存在,很多黨政高層會和媒體高層維持良好關係,藉此讓報導內容對其有利,有些媒體高層也樂於將媒體和政治連結,因此要讓政治力量完全不干預媒體,短時間很難做到。

站在學者角度,賴祥蔚建議,媒體要和政府保持距離,設法限縮政治人物的影響,這有賴於公民力量的覺醒,現在雖有很多公民團體,但背後難免和政治有關連,唯有真正超越政治的公民力量,落實監督媒體,才能改善政治力量對媒體的干預。106071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