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坦承病情反挨告 資深醫師應對有妙招

2017/3/25 20:04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25日電)得了癌症,醫師應先告知患者本人還是家屬,引發網友議論。曾當過病人家屬也曾挨告的資深醫師表示,告知病情確實需要更多同理心,因此他想出「一塊板子」妙方,從此平息爭議。

「我也被告過」,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今天受訪時表示,5、6年前他一如往常在診間向患者說明罹癌消息,當時患者本人及家屬都在場,誰知家屬一聽到罹癌消息,不停追問第幾期、還能活多久、存活率等問題。

不料,他一一回答完後,卻被家屬怒批「怎麼那麼殘忍」,甚至還對他提告,令他深感無奈,認為家屬希望醫師不要在患者面前講,又在患者面前追問個不停,「我到底是要講還是不講?」

為此,他想出一個萬用的應對方法,趙毅說,他的診間裡永遠都會放一塊板子,寫著「如果你不想讓病人知道,請在病人出去之後再跟醫師談」,通常他會先問患者「你想聽真話還是假話」,同時示意護理人員把板子私下拿給陪同的家屬看。

如果患者想聽真話,家屬看了板子也同意,他就會如實告知病情;但若患者有所猶豫或家屬認為應再等等,家屬就會依照板子上的指示,先把患者帶出診間,再向醫師詢問病情,這是目前為止,患者、家屬都能接受的告知方法。

「還能活多久」是患者、家屬最常問的問題之一,趙毅說,這個數字對醫師而言可能只是一個數字,但對家屬來說卻是「一想到就會掉眼淚」的答案,之所以有如此感觸,只因為他也曾深深體會身為病人家屬的痛。

「我的父親得肺癌、哥哥得肝癌離世。」趙毅說,他的父親也是名醫生,還記得父親確診為肺癌時,有天看書看到一半突然把書本丟到地上,他撿起一看才發現,原來父親可能是得知他的生命可能只剩下6個月,心裡一時難以接受,才會有此反應。

正因如此,在解釋病情時,如果患者只剩3到6個月可活,趙毅就會以6個月作為答案,盡量給患者多一點希望,努力和病魔對抗。

「告知病情是門藝術」,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表示,告知病情的方式根據國情、病情、患者情緒狀況不同,有不同方法,必須在短短幾分鐘內了解病人的個性,決定怎麼講、跟誰講。

張義芳說,一般來說,病人確實有知的權利,假使家屬有明暗示不要在患者面前講,他還是會和家屬約定好,在一定時間內慢慢暗示,循序漸進告知「不是普通的病」、「看起來有點嚴重」、「可能長了不太好的東西」,讓病人一步步做好心理準備,最後再由醫師扮黑臉宣布答案。

對於家屬和病人,趙毅提出建議,除了聖嚴法師所說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更重要的是先前就應該「預防它」,平時不喝酒、定期打疫苗,「檢查它」時間到了就該做健康檢查,才是最重要的。106032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