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地震預測 學者:需關注社會衝擊
2017/3/15 12:54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花蓮15日電)唐獎「女性永續發展科學週」今天邀請中央大學教授馬國鳳到花蓮談地震科學。她強調防災比預測更重要,因為就算成功預測,「地震還是會來。」另外,需關注預測造成的社會衝擊。
馬國鳳今天到花蓮縣慈濟大學演講,花蓮高中、花蓮女中、慈濟大學附中的學生擠滿會場。
近來媒體、民眾談到地震研究,多聚焦於「預測」。但馬國鳳認為,就算能「預測」,也不能「預防」,無論如何,地震還是會來,還是會造成災害。
馬國鳳表示,在有限資源下,防災比預測還要重要,且防災不只是國家的事,每一個人都要有「面對風險」的心態,隨時做好自救的準備。
她也提到,未來即便科技進展到能夠「預測」地震的到來,所帶來的社會衝擊,恐怕大於地震本身。想像一下,如果提前一週就知道台灣將發生大地震,人們會陷於恐慌之中,機場會擠滿逃難者。
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馬國鳳表示,目前科學做不到「預測」地震,但卻能早期「預警」,例如南投發生地震時,可以在震波傳到台北前提前幾秒,提醒民眾做好防範措施。
不過即便是「預警」,也有可能造成社會衝擊,馬國鳳舉例,當人們習慣預警,如果有一次沒收到簡訊,政府相關單位就有「被告」的風險。因此在科技進展的同時,也必須做好政策和社會配套。106031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