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課綱爭議源自史觀 但不應否認史實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8日電)根據國教院統計,高中歷史課綱約有17項爭議。有學者認為,課綱爭議主要來自史觀,而史觀沒有對錯,是看個人的價值選擇,但並不能去否認史實。
高中歷史課綱微調議題持續延燒,反課綱學生及民眾23日深夜闖入教育部,遭到警方逮捕,教育部決定對入侵者提告,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統計,高中歷史科課綱微調修正文字的地方雖多,但不是所有修正都有爭議,若依課綱「主題」變動數計算,主要有6項,若依課綱「重點」變動數計算,主要爭議有4大項、共17個小項。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主任吳昆財接受訪問表示,這次高中歷史課綱微調主要是依據遵守中華民國憲法、內容表達符合國際法規範、釐清史實、凸顯史觀、符合史學方法需要等面向修正。
吳昆財舉例,微調課綱將「原住民」改為「原住民族」,部分學者認為有消滅平埔族的爭議,但「原住民族」其實是根據原民會要求的正式稱呼,也符合憲法增修條文,原住民反而指的是「個人」,因此從憲法角度來看,修正並無不妥。
至於當代台灣架構從主題式改為依時序脈絡敘述,吳昆財認為,通史也是以時間為概念,這樣的方式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查閱,內容也比較不會重複,有助於學生記憶和瞭解;而微調課綱雖刪除濱田彌兵衛和麻荳事件,但說明有提到可以講述外國人在台的活動,並沒有限制教科書不能寫。
另外,如「鄭氏統治」改為「明鄭統治」,吳昆財認為,微調課綱是呈現史實,當時鄭成功統治台灣,仍奉明朝為正朔,也用明朝的永曆通寶錢幣,因此微調課綱修正為明鄭統治的確符合史實。
吳昆財認為,許多課綱爭議來自史觀,而史觀沒有對錯,是看個人的價值選擇,大家都可以擁有不同的史觀,但並不能去否認史實。
教育部長吳思華也表示,歷史微調課綱是從憲法、國際法、史實、史觀、史學方法等面向來考量,有嚴謹論述,但不同學者可能會有不同看法,讓台灣教科書多元是教育部努力的方向,希望藉由課綱越來越柔性化,讓多元觀點可以並存。104072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