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改造從種子起 美論科學觀
基改食品專題(中央社記者鄭崇生華盛頓27日專電)生技業近20年來改造種子的基因、人為操控並改變「適者生存」規律,在美國高舉科學驗證安全無虞下,仍難平息各界對基改產品的爭論。
因為基改,人們隨時吃得到紅通通的番茄、超級甜玉米、不怕撞的馬鈴薯,這些農作物都經美國主管單位核准,可以基改種子栽種販售,未來,消費者餐桌上可能還見得到「切開後久放不變色的蘋果」。
追溯基改作物起源的1995年,總部位於密蘇里州的生技龍頭大廠孟山都(Monsanto)公司推出第1顆標榜抗除草劑的基改黃豆,得到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可、1996年量產上市。
當時,美國基改黃豆僅占總產量2%;20年過去,美國農業部(USDA)數據顯示,截至去年,美國基改黃豆市占率達94%。
因為科學,農民可除草不除黃豆、提高產量;抗旱的基改玉米,有助減少灌溉用水;抗蟲害病毒的基改馬鈴薯、木瓜以及抗寒促熟成的基改番茄,都增加收穫量。擁有超完美基因的這些產品,藉由餵養家禽家畜或直接食用,上了餐桌、進入人們胃中。
因為科學,人類從過去農技研究同物種間雜交、改善生產,進入在不同物種間植入最好基因重組配對、扮演造物者的階段,打破生態環境界、門、綱、目的分別,大自然不再天然,人工最強基因,輕易成為主宰。
也因為科學,作物多樣化面臨挑戰,在美國,農地漸成同模樣,小農難以維生。
堅持不用基改的農地,一旦被發現存在可能因大自然風吹帶來的基改種子,就會因侵犯基改「智慧財產權」被告上法院,口袋不深的美國小農要對抗如孟山都般的巨人,多半選擇妥協廢耕或改種基改作物。
西方諺語「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若人們吃的番茄,可能不只來自番茄,人類消化吸收的究竟還是不是營養?有何利弊?科學至今給不出標準答案。
美國和基改產品有關的部門從食安檢測的FDA、栽種飼養的USDA到評估影響生態環境的環境保護署(EPA),基改產品能否種植量產,由3大部門把關。
對美國民眾質疑基改食物安全問題,FDA提出各種說明,不斷強調「目前並無明確科學證據,證明基改食品對人體有害」。
來自民間的反基改力量卻有不同看法,所持觀點也是科學,認為基改產品發展才20年,樣本數及時長不足以提供基改食品絕無問題的科學保證,另外還有對立法與執法者的不信任。
從前總統柯林頓、小布希到現任的歐巴馬,他們都曾提名孟山都的高階主管「商而優則仕」,不少人在FDA、USDA與EPA任官職,在未違反美國「旋轉門條款」情況下,美國民眾仍不乏感覺「怪怪的」的聲浪。
歐巴馬2010年任命泰勒(Michael Taylor)為FDA主管食品與獸醫的副局長就引發討論,FDA官網介紹,他負責食品安全法規規劃,並寫明他曾任孟山都負責公共政策的副總裁。
揭露美國飲食業發展的專著「速食王國」作者史洛瑟(Eric Schlosser)批評,這就是官方像「無齒老虎」的原因,要如何相信這些人能為食品安全把關?
美國民眾卻不放棄改變,尋求自救,地方政府如加州曾舉辦基改產品應「強制標示」的公投,雖未通過卻引發全美關注基改問題,名廚柯里奇歐(Tom Colicchio)去年帶頭向國會遞交請願書,盼訂立強制基改食品應標示的法規。
孟山都回覆中央社則指出,支持「非基改食品主動標示」,也支持目前國會討論的相關立法程序,但孟山都對各州推動訂立標準不同、強制標示基改產品的立法有關切,這對消費者無利,也增加民眾成本。
達爾文150年前以「物競天擇」談演化,教會人類科學地認識自然,後人進一步應用科學創造並改變自然,同樣談科學,國會山莊如何回應美國民眾「小蝦米對大鯨魚」的戰鬥,影響的是全人類發展。1040628
- 基因改造從種子起 美論科學觀2015/06/28 19:05
- 2015/06/28 18:56
- 2015/06/27 09:0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