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擬向中國製船舶收靠港費 業界估貨櫃三雄影響小

(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台北7日電)美擬向與中國有關船隻收停靠港口費,航運諮詢機構指出,台、韓航運公司有望受益,因船隊僅小部分為中國製造,對中遠海運集團打擊較重;業界則分析,國內貨櫃三雄波及小,但運價恐上漲、造船需求有望轉向日、韓。
據路透社今天所見美國政府今年2月27日的行政命令草案,美國計劃向與中國有關的船隻收取停靠港口費用,並將敦促盟友也採取類似措施,否則將遭到報復。
根據行政命令草案,「無論是在何處建造,或懸掛何國旗幟,如果船隻所屬船隊包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造或註冊的船隻」,進入美國港口時應收取費用。
據外電先前報導,美國正擬訂的行政命令,未來航商持有的中國製船舶數量占比超過25%,若航經美國港口將被課以高額費用,費用可能高達150萬美元。
貨櫃航運諮詢機構資料顯示,貨櫃三雄目前航行北美船舶中,長榮、萬海都沒有中國製造的船舶,陽明則有17%;航運人士推測,占比25%以上才是「川普紅線」,初估貨櫃三雄波及小。貨櫃三雄發言體系今天均未回應。
有業者認為,目前相關政策尚未正式拍板,條件也不明,與中國有關的船隻定義為何,是否執行上有難度,都要等政策明朗才能評估。
而全球各大指標航商目前航行北美的船舶中,中國製造船舶數量比重較高的航商,以中遠海運集團COSCO(中遠、東方海外)最高,占51%、以星(ZIM)占32%、達飛(CMA)占21%;全球最大航商地中海航運公司(MSC)占比為11%、馬士基集團(Maersk)和德國的赫伯羅德輪船公司(Hapag-Lloyd)都為8%,占比皆不高。
貨櫃航運諮詢機構評論指出,此舉將對中遠海運集團造成特別嚴重的打擊,而台灣、韓國的航運公司將從此受益,因為他們的船隊中只有一小部分是中國製造。
對於美國計劃向與中國有關的船隻收取停靠港口費用,航商分析也指出,會顯著提高中國航運公司和使用中國建造船舶船隊的運營成本,後果包括運費上漲、供應鏈中斷及全球船舶需求的轉變。
航商指出,短期內,貨主可能需要承擔更高的成本,導致運費波動,長期而言,造船需求可能會轉向其他國家,以降低對美國關稅的風險;目前全球造船業主要集中在3個國家,分別為中國、韓國和日本,3者合計占全球造船產量的94%以上。
航商認為,市場對日本、韓國和台灣建造的船舶需求可能會增加;同時,中國可能會將造船業務重心轉向非美國貿易航線,為應對這些限制,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可能會達成新的造船協議和合作夥伴關係。(編輯:潘羿菁)11403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