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首例土魠魚海上人工繁殖在台灣 先復育後養殖

2023/6/30 12:43(6/30 14:2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30日電)9成來自澎湖捕撈的土魠魚,近20餘年來漁獲量大減,水試所今天宣布完成全球首例康氏馬加鰆(土魠魚)海上人工授精試驗,並養成稚魚,預計2年後可投入復育,4、5年後發展養殖。

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今天召開「利用海上受精技術完成全球首例康氏馬加鰆(土魠魚)人工繁殖」記者會,宣布研究已10年,今年跟漁業界合作,成功完成海上人工授精試驗,並繁殖出30、40公分體長稚魚。

水試所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翁進興說明,土魠魚是很有野性的中表層(水深100公尺以內)洄游性魚類,游速很快,空間不夠大會碰撞,所以不易運輸;而漁業署統計沿近海2001年漁獲量3200公噸,近年剩500餘公噸,把握繁殖期3到8月,今年3月到5月底跟漁民攜手出海捕撈雄、雌魚,取精子、魚卵在船上做人工授精。

他並說,今年4月19日、5月12及13日,共成功完成兩批受精卵,依序為12萬顆、17.76萬顆,交由3個中心養殖,其中位在台南七股的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成功養出稚魚,其中30公分的魚體今天公開亮相,另一批已有40公分。

水試所所長張錦宜表示,目前日本已對體型較小的日本馬加鰆進行海上人工繁殖、培育魚苗,其投入目的是作為復育海洋資源使用;而康氏馬加鰆體型較大,也是目前市面上的主要土魠魚,甚受重視,這次完成的是此魚種人工繁殖的全球首例,由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東港生技研究中心等合作達成。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他並說,不過目前育苗活存率較低,上述兩批次依序為0.17%、0.23%,此魚野性強,受精卵長到第5天就長牙,須投放午仔魚苗(日本則投放嘉鱲魚苗)飼餵,經濟成本高,第20幾天起才能開始餵生鮮肉;預計再過1、2年,期望能投入復育海洋資源使用,同時展開箱網養殖,發展成養殖產業,還要馴化,約4、5年後。

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並說,水試所不斷針對漁業資源進行研究,多有成就,這次的土魠魚也是高價魚產,俗稱「一鯧、二午、三土魠」,就是形容其美味。協助進行研究的澎湖籍澎舢100號船長蔡宗衛說,春節前價格最高,1公斤可賣盤商新台幣1500多元,非旺季則是200多、300多元,餐廳做成10道全餐要價1、2萬元。(編輯:陳政偉)112063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30日指出,康氏馬加鰆(土魠魚)目前育苗活存率較低,成功的兩批次依序為0.17%、0.23%,且其野性強,須投放午仔魚苗飼餵,經濟成本高,相關養殖還要馴化。中央社記者楊淑閔攝 112年6月30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30日指出,康氏馬加鰆(土魠魚)目前育苗活存率較低,成功的兩批次依序為0.17%、0.23%,且其野性強,須投放午仔魚苗飼餵,經濟成本高,相關養殖還要馴化。中央社記者楊淑閔攝 112年6月30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30日召開記者會,宣布完成全球首例康氏馬加鰆(土魠魚)海上人工授精試驗,並繁殖出30、40公分體長稚魚。中央社記者楊淑閔攝 112年6月30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30日召開記者會,宣布完成全球首例康氏馬加鰆(土魠魚)海上人工授精試驗,並繁殖出30、40公分體長稚魚。中央社記者楊淑閔攝 112年6月30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