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賽局是人才競爭 侯拓宏:台廠有第一手棋優勢
(中央社記者張璦、潘姿羽台北2日電)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去年12月風光完成移機典禮,一班班滿載工程師的包機在桃園機場起飛,卻觸發去台化、人才外流憂心。國研院半導體中心主任侯拓宏表示,台廠在地緣政治與產業競爭賽局中,具有「先下第一手棋」的強勁實力,半導體人才具國際流通性,「跟餐廳廚師、醫師不太一樣」。
1990年代,台灣曾經歷台幣升值,產業為降低成本大量外移景況,但以台積電為首的半導體全球化布局,發展路徑與其他產業不同,侯拓宏說,台灣半導體產業居先行者優勢,是因為人才面很完整,預見未來也會有非常高品質工程師在台生根,「這不是任何政府花上幾千億就可以複製。」
成立34年的國研院半導體中心,前身為半導體元件實驗室,從第一座國家級實驗室角色,如今扛起扶植人才重責大任,每年培育2200名工程師,堪稱是台灣半導體人才孕育大本營的法人機構。
曾在「護國神山」台積電服務過的侯拓宏,兼具產業實務與學術基礎,去年10月接下半導體中心主任,他接受中央社專訪時直言,在疫情、供應鏈瓶頸問題浮現之前,「美國當地不見得都知道台積電」,現在大家都知道台灣半導體競爭力很強,開始積極拉攏投資。
然而,當台積電宣布砸40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蓋廠,後來甚至更進一步把製程從4奈米升級至3奈米,幾乎要跟台灣投資進程相近,引發各界關注,憂心台灣獨有的前瞻競爭力恐逐漸外流。
●半導體成地緣政治競逐對象 台廠趁勢把餅做大
面對各界「去台化」質疑聲浪,侯拓宏認為,半導體在未來10年、20年仍會成長,但是台灣天然資源、人才有限,「不可能每個人都跑去半導體產業」,當產業要擴張,到外地發展是必經過程。
事實上,這不是台積電第一次赴美投資,25年前落腳美國華盛頓州合資設立晶圓廠,在當年,錢、水、電、土地等林林總總都要自己來,碰上問題只能獨自解決,如今美國捧著百億美元晶片法案補助,台積電去投資,肯定會給予高規格接待,跟前一次到美國投資的時空背景不同,侯拓宏認為,「這次反而是台廠機會。」
他說,台灣半導體是全球先行者,國際地緣政治、產業競爭就像一盤複雜棋局,台廠在棋盤中,「是先下第一手棋」,因為實力夠強,才具有先發制人地位。
即使美國、日本與歐盟砸錢扶持半導體在地化,侯拓宏表示,「半導體產業不是說,你離開5年可以再回來,產業消失了就可能不見了」,台廠仍保有充沛高素質人力與完整供應鏈,應該適時連結他國資源,把餅做大。
● 半導體獨有優勢 擬打造台灣成國際人才訓練中心
不過,看著一班班包機載著台灣工程師攜家帶眷赴美的景象,看在台灣社會眼裡,很難沒有人才外流的被剝奪感。
侯拓宏一語點破迷思,他說,半導體人才具國際流通性,「跟餐廳廚師、醫師不太一樣」;美光、輝達、高通與亞馬遜等國際大廠在台灣有很多投資,促使外商投資原因之一是台灣人才的競爭力,換句話說,就算台灣人才不去美國,外商也會到台灣就近借重。
另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是,以目前情況,當外商開出需求百名IC設計工程師,現階段台灣仍可滿足,但隨著產業持續成長,需求人數也會等比增加,侯拓宏評估,台積電估計未來需求7000、8000人力、聯發科也要3000、4000人,台灣產業人力缺口恐怕短時間內難補齊。
「我們的博士不需要賣雞排,畢業不會找不到工作,問題是很多學生還沒念到博士就離開」,但當年輕學子不用念到博士就可以聘用,代表廠商可以接受,「因為現在問題是真的沒有人」。
正因如此,侯拓宏日前隨著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到德法考察,他說,半導體中心思考如何擴大外籍學生在台訓練,充實實作經驗外,更重要是接合台灣企業文化,即使外籍學生畢業後回到母國,也可以被當地台廠所用,希望打造台灣成為國際半導體訓練中心。
這樣的思維與過去不同,侯拓宏舉例,台廠前進歐美先進國家,更靠近客戶與市場,半導體中心配合吸納當地人才、擴充量能;針對較無半導體人才基礎的中東歐國家,台灣可貢獻一臂之力,「人跟人的連結很強烈」,這就是國際影響力的投射。
當美國、歐盟、日本與韓國等祭出高額補貼半導體政策,看似是相互較勁自家口袋深度,工廠或許可以不惜重本堆疊出來,但誰能讓晶片量產,又是另一個問題,「任何國家想要重新回到半導體賽局,勢必要回歸人才布局」,侯拓宏說,半導體競爭,說穿了,就是人才競爭。(編輯:潘羿菁、林淑媛)11201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