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政府拚淨零加速氫能發電 2030年綠能占比升至30%

2022/12/28 16:23(12/28 22:2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曾智怡、張雄風台北28日電)政府力拚淨零轉型揭露2030年中期目標,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指出,2030年綠能占比設定為30%,燃氣、燃煤各為50%、20%。此外,氫能也被寄予厚望,2030年氫能發電設置量將接近900MW,2050年占能源配比更達9至12%。

國發會今年3月底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展現政府朝2050年淨零邁進的決心,各部會則透過「12項關鍵戰略」制訂行動計畫,包括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電力、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公正轉型等。

國發會與環保署今天共同舉辦「淨零轉型之階段目標及關鍵戰略」,進一步揭露12項關鍵戰略內容,報告時也指出,氫能發電未來扮演的角色會愈來愈重要,2025年累計設置量為91MW,2030年升至891MW,到了2050年將達7300MW。

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在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劃論壇中說明,氫能發電屬於新技術、各國正積極發展,例如台電已與西門子合作機組混燒,混燒比例將從5%提升到20%,預期2050年應會出現專燒氫能機組。

攤開氫能發展策略,第一,氫氣來源包含進口與自產,自產部分將結合CCUS試驗計劃發展藍氫,並以示範場域建立本土化產氫關鍵技術;第二,氫能將用於發電、工業與運輸部門;第三,基礎建設,包含與氫能先導國家交流儲運模式,評估國內建置輸儲設施可行性,另將在明年建立首座移動式加氫站。

至於前瞻能源,則鎖定地熱發電、生質能、海洋能等技術。李君禮指出,全世界海洋能發展多為示範計畫,預期2030年才會出現大量海洋能實績,政府會持續推動配套措施,鼓勵業者投入,並引進研發關鍵技術。

隨未來大量再生能源加入,需加大儲能建置,以維持電力系統穩定。電力系統與儲能戰略包含5大措施,第一,再生能源精準預測,目標是日前預測誤差為10%,一小時前誤差則為5%;第二,儲能系統應用,2030年目標提高到5.5GW儲能量;第三,需量反應方案參與量,2030年目標提高到3GW量。

第四,AMI智慧電表基礎建設,今年底已近200萬戶完成裝設,2030年希望擴大至600萬戶;第五,饋線自動化,2030年希望90%線路事故能在5分鐘內復電。

碳捕捉利用及封存策略部分,由國科會負責CCUS前瞻技術開發及地質研究,經濟部協助產業鏈結與精進既有產業技術;場域示範則是由經濟部協同國民營事業,擴大碳利用示範規模及推動碳封存場域實驗。

國科會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處副處長陳小玲點出,CCUS將延伸技術、學術、經濟、治理面效益;以經濟效益為例,預期帶動相關廠商新台幣20億以上研發資源投入。

2025年能源占比為燃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曾文生今天表示,再生能源20%目標將延遲一年達成,另外,經濟部也推估2030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提高至30%,此時若燃氣超過50%,燃煤就會低於20%。

國發會指出,推動「十二項關鍵戰略」可減少7200至7600萬噸、相當於2020年29%的碳排量以外,更可創造龐大的商機;預計自2023年至2030年可帶動民間投資4兆元以上,並創造5.9兆的產值,以及55.1萬個淨零轉型相關就業機會。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此外,也有助於國內包含太陽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設備等4大供應鏈的形成;節能部分則將推動六大工業製程改善、家戶與商業設備汰換與導入能源管理系統,預計可擴大5500億元相關產值。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會中感性地說,淨零轉型是台灣有史以來期程最長、規模最大的國家發展計畫,很多人都會質疑政府為何有信心2050年可以達到淨零,「只要大家共同關心、提出更好方法,就有機會成功,我的信心來自於大家的關心」。(編輯:潘羿菁)111122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