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力計畫10廠明年陸續併聯供電 年減碳量近6萬噸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31日電)台灣上半年歷經百年大旱,連帶影響水力發電不給力,考量地理環境限制與民情,台電祭出水力發電廠「迷你化」,選定10個場址執行小水力計畫,打前鋒的鯉魚潭景山電廠力拚明年初併聯發電,有望每年滿足2.7萬家庭用戶電力需求。
近年能源價格變動大,綠色環保意識及永續發展觀念抬頭,目前包括台電、各級水利單位及農田水利會等均配合政府能源政策,推動小水力發電計畫,朝2025年達再生能源占比20%目標前進。
小水力機組裝置容量為2萬瓩以下,僅大型水力發電廠一座機組的1/3或更低,儘管規模小,對環境友善、工程簡易且工程成本較低。
台電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台灣因地理環境限制,現在要開發傳統水力並不容易,綜合環評、環保與民情顧慮等因素,「大型水力很難再施工」,因此朝向利用既有水力設施,包括水庫堰壩、水力電廠、灌溉渠道等來發展小水力,達到小兵立大功效果。
台電說,近年積極尋找全台小水力潛能廠址,研究設置小水力發電機組的可行性,篩選出具開發潛能的廠址;目前執行中的小水力廠址合計10處,裝置容量共計2萬6011瓩,預計至112年間陸續商轉。
台電表示,10處場址商轉後目標年發電量為113百萬度,以去年每戶月平均339度計算,可供約2萬7千名用戶1年用電;若以經濟部能源局電力排碳係數計算,年減碳量達5萬9917公噸。
景山發電廠 有望成為全台首座跨機構合作小水力
台電指出,率先完工的將是鯉魚潭水庫的景山發電計畫,目前已在收尾階段,原訂年末併聯發電,但因疫情邊境管制影響,國外技師12月才會來台,預估經歷1個月左右試運轉測試後,明年初可併聯發電。
事實上,景山電廠在106年開工後,挑戰就沒停過,像是開挖遇大礫石、地下室施工雨季積水等,後又遇上COVID-19疫情、百年大旱兩個「大魔王」,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技師來台裝機測試時間只好一再延後。
全台小水力發電計畫的水力電廠共10個場址,除鯉魚潭水庫景山發電計畫外,還有湖山水庫、集集南岸二、石圳聯通管、集集南岸沉砂池、集集南岸九號跌水、集集南岸十號跌水、集集南岸十一號跌水、集集南岸三及集集南岸四。
台電指出,目前小水力發電規畫場址中,除景山及湖山水庫是在水庫旁,靠水庫放水供民生及灌溉用水時,同步進行發電,其餘廠址皆是在既有灌溉渠道旁建置小水力機組,且不影響原灌溉功能。
換言之,這代表可達到既不影響原民生及灌溉放水,又增加綠能發電量的效果,還能藉此培養國內小水力建置及運維人才,甚至達到防災功能。
台電舉例,日本北海道因冬季寒冷,部分家戶自行建置結合風力、太陽能、水力發電機組,平時可將發電量儲存起來,「下雪線路斷掉的時候,就有電可用」,或者可直接供給照明等日常用電;遇突發天災時,則有備援用電可對外聯繫。
台電打造微水力測試平台 下一步建立認證機制
除了小水力之外,還有裝置容量更迷你的「微水力」,兩者功能不大一樣。台電說,小水力具經濟價值,微水力機組則主要為demo(示範)作用,供台電人員練兵及民眾參觀電廠用,教育意義可見一斑。
台電表示,微水力場址一律從現有水力電廠找,目前台電微水力分布在桂山、萬大、東部、明潭、大觀及高屏等電廠,已完成12部微水力機組建置,累計發電量13.3萬度電;發出的電直接併入廠內電源系統,供給廠內設備、馬達、風扇、冷卻水等用電。
為發展綠能生力軍,台電善加利用蘭陽電廠發電尾水,今年4月投資1500萬元於尾水道打造全國首座流速型微水力測試平台。台電說明,「流速型」機組指利用自然水流動能,轉動水車產生電力;相較於水位落差發電的「水頭型」微水力,流速型規模較小,因初期投入成本較高,較缺乏開發誘因。
因此,針對有意投入開發微水力機組的業者,台電表示,他們可將設計出來的機組放上測試平台,利用附近天埤機組調整出力控制渠道水深、流速和流量等,並結合河道裝設的量測儀器,偵測流速及發電機的電壓電流功率,檢驗機組效能。
台電補充,一般機組設計出來後,可根據流量、流速等數據,換算出理論發電量,但仍須透過實作機制,驗證是否真能達到理論值以及測出實際效率,這也是測試平台用意所在。
台電說,目前微水力測試平台已訂定試驗服務條款,類似申請辦法,也陸續有幾家廠商前來詢問,後續將尋求經濟部標檢局與能源局等協助,建立有效力的認證機制,因為僅用電腦模擬可信度不足,「這樣廠商出去跟人家談(生意)才有個譜」。
台電透露,未來會繼續挖掘台電轄下水力電廠既有水利設施的潛能廠址,設置簡易小型及微型川流式水力發電機組,同時尋找其他傳統水力電廠合適地,目前花蓮萬里、北克萊、大馬等3處都在名單中,將再進一步執行相關調查評估,雙管齊下擴大綠能生力軍。(編輯:林淑媛)110103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