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熱潮前進海外 複委託月均量飆逾4000億
(中央社記者韓婷婷台北24日電)台灣投資美股可透過海外券商買賣,或在國內券商加開複委託帳戶下單交易,近來國際股市熱潮帶動券商複委託業務蓬勃發展,今年以來交易額已從去年新台幣3158億的月均量,攀升至4000多億水準。
全球資金滿溢,不只台股交易量屢創新高,複委託投資海外市場的熱度也快速升溫。台灣複委託業務2020 年大幅成長,根據券商公會的統計,全年複委託交易總額高達3.78兆元,年成長率54.63%,其中永豐金證券以17.85%的市占率居冠。
去年複委託交易單月都沒有超過4000億,今年第一季交易總額1兆2911億元,月均量攀升超過4000億,年增35.24%,相當火熱。
所謂複委託(Sub-brokerage),官方正式名稱「受託買賣外國有價證券業務」,顧名思義是透過國內券商,協助投資人購買國外的金融商品。
台灣的投資人委託國內券商購買,券商再委託海外合作券商購買,共發生了2次委託購買行為,因此稱為「複」委託。委託購買的標的不只股票,還包括ETF、公司債、債券、選擇權等各種金融商品,各券商提供的商品服務均有差異,國家區域也都不同,這點投資人要先問清楚。
區域別來看,大部分複委託都以美股、港股及日股為主,少數券商有提供中國、新加坡、英、德股市。
除複委託外,另有海外券商平台交易。法人表示,如果沒有語言隔閡問題,加上進出頻繁,不少海外券商零手續費,相較於國內複委託通常都有每筆買賣15美金到50美金不等的手續費,受不少投資人青睞。
法人表示,雖然複委託有一定金額的手續費,但其保障性、稅務便利性、商品多元選擇及服務等都相對海外券商具優勢。
法人表示,國內券商受金管會管轄,且有第三方保管機構保管股票。部分海外券商款券皆由該券商自行保管,如倒閉沒有保障;當發生金融糾紛時,台灣主管機關也無法提供任何保障給下單至海外券商或金融服務商的投資人。
法人指出,國內複委託都是送單至美國正規交易所下單,如那斯達克或者紐約交易所。但部分海外券商是送至黑池交易下單,投資人交易的價格或許會較差。
另外是稅務的問題,國外投資人取得美國股市的現金股利,會被預扣30%的股利所得稅,國內大券商可以協助協助退稅,國外券商需要自行填表格申請,尤其當遇到突發事故面臨繼承時,稅務更複雜,這些都是隱形的成本。(編輯:黃瑞弘)110042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