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英創新人才交流 工研院:互補合作最佳模式
(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25日電)英國政府去年耗資20萬英鎊(約新台幣800萬元)遴選工研院和台灣相關大學共11案赴英國創新人才交流,今天舉行成果發表會。工研院表示,雙方各有所長,未來互補合作是最佳模式。
工研院與英國在台辦事處今天共同舉辦「台英創新產業研究人員移地研究計畫合作成果發表會」。由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唐凱琳(Catherine Nettleton)及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共同主持,期許台英雙方透過交流平台的建立,進一步深化了解、提升雙邊研發成果及合作。
這項計畫是從2018年3月開始,由英國政府首度編列約20萬英鎊與台灣進行「台英創新產業研究人員移地研究計畫」,並以此計畫作為台英科學創新人才交流的重要橋梁,希望台灣成為亞洲優先合作夥伴,強化台英在生物科技、人工智慧、機器人、潔淨能源與自動駕駛車等重要創新領域的雙邊合作。
英國在台辦事處表示,歷經1年,包括來自工研院及中央大學、中山大學、成功大學、嘉義大學、雲林科技大學等5所大學,共11例申請案通過審查,成功鏈結英國先進製造研究中心(AMRC)、倫敦帝國學院及愛丁堡大學等世界級頂尖研發機構與學術單位。
不過,2019年這項計畫是否延續,英國在台辦事處表示,這項計畫在2019年仍會延續,但金額、時間和執行方式尚未確認。
唐凱琳表示,這些計畫領域範疇廣泛,從醫療器材到數位經濟與先進製造,均有顯著發展潛力,未來對雙方的創新動能會挹注利基,未來幾年創造出來的台英連結網絡也將持續發展。
張培仁指出,英國和台灣有許多科技的互補性甚強,可合作的機會非常多,這次計畫只是一個開端,而且英國政府非常慷慨,全力出資促進這次合作,讓這11案例的研究人員從事兩週到兩個月的短期研究。
張培仁說,英國人口占全球不到1%,但所有科學期刊引用英國學者研究的比率高達10%,顯示英國的基礎科學研究非常強,創新和深度超過台灣太多;但是台灣的強項在於勤奮、基礎科學產業化和商業化,與英國形成很好的互補。
張培仁指出,英國創新局(Innovate UK)明天將率團參訪工研院,為促成將來大規模台英科學與創新合作進行實地了解,未來雙方合作創新成果產業化或商業化之後的利潤分享,將依照國際慣例進行。
為了台英移地計畫,工研院特別成立「台英創新產業研究人員移地訓練辦公室」,遴選台灣研究人員赴英國大學院校與相關研發機構進行研究事宜。工研院研究員張日陽及劉奕成獲選代表前往英國AIE轉子引擎公司(AIE Rotary Engine)及英國倫敦帝國學院進行無人行動載具及生醫領域交流。(編輯:蘇志宗)10803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