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股後市 外資看法分歧
(中央社記者羅秀文台北11日電)陸股暴漲暴跌,外資對後市看法分歧,美系外資券商認為,股災衝擊投資人對政府穩盤信心,恐蔓延到人民幣等,引發中國版金融危機,瑞銀則認為,陸股動盪不會引發金融危機。
中國大陸股市近期重挫,儘管在大陸政府的政策干預下及10日2天連續反彈逾10%,但與6月12日的高點相比,下跌幅度達24.9%。
美系外資券商最新報告指出,陸股近一年來走勢如雲霄飛車,讓許多散戶慘賠,財富流向富人手中,包括許多大股東。這些散戶賠錢後,消費力將降低,進一步拖累經濟成長與企業獲利。
外資分析師指出,根據日本的經驗,儘管銀行在股災時不須認列投資損失和帳面虧損,但會影響放款態度更趨謹慎。許多企業因為獲利趨緩,未來也必須認列相關損失。
美系外資券商指出,若陸股持續大跌,對人民幣走勢也將產生衝擊,銀行和證券商將首當其衝,成為受害者,其中資本額不到人民幣1兆元的銀行和券商可能倒閉。
美系外資分析師指出,大陸金融市場透明度低,加上缺乏明確的風險承擔制度,在市場槓桿比例過高、經濟成長率卻追不上的情況下,可能引發中國版的金融危機。
不過,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持相反看法,認為陸股動盪對大陸經濟影響有限,不至於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維持今年GDP年增6.8%的預估。
汪濤表示,6月以來大陸股市暴跌,主要是3個原因觸發,包括先前大漲導致泡沫化、監管單位出手平抑市場、去槓桿加速股市下跌。
她指出,過去一段時間陸股大幅上漲後,消費增速並沒有明顯加快,相對的,股市大跌對民眾消費的拖累也有限,2者之間的關聯性缺乏實證支持。
汪濤表示,股市下跌可能直接拖累金融業對GDP增速的拉動,但程度有限。去年中國大陸7.4%的GDP成長中,金融業拉動了0.7個百分點,今年第1季7%的GDP成長中,金融業拉動了1.3個百分點。如果隨著股市成交量萎縮,證券業遭受損失,估算金融業對下半年GDP的拉動,可能較上半年減少約0.5個百分點。
不過,汪濤指出,股市動盪雖對短期經濟成長帶來下行風險,但決策單位可以透過擴大財政支持基礎建設投資的力道等方式,抵銷金融業的下滑,不至於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維持中國大陸今年GDP成長6.8%的預估。10407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