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素全球排第3 僧帽水母現蹤東沙
(中央社記者陳政偉台北13日電)衝浪客與海邊遊客最怕碰到有毒水母,其中在台灣出現的僧帽水母毒素為世界水母類排第3,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原本僅出現在東沙島北側海岸,今年也現蹤南側海岸。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在東沙島北岸及南岸海岸線發現僧帽水母,經比對過去紀錄,園區在每年11月開始到翌年1月期間陸續都有僧帽水母的發現,且僅限於北側海岸線,今年在南側海岸也發現蹤跡。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解釋,僧帽水母(Physalia physalis)毒素在世界水母類中排行第3,具有神經、心臟與溶血毒性的蛋白質和胜肽類,過去台灣南部及北部曾經有僧帽水母被沖上沙灘的紀錄,其觸手若在潮濕環境下,刺絲胞仍具有毒素並可長達數月。
僧帽水母的含水量及體型比其他型管水母大,是典型隨波逐流者,有些種類可作為海流或水團匯入特定海域的指標物種,且僧帽水母出沒在園區內推測應與季節性的海流變化有關。
僧帽水母因外型像揚帆的葡萄牙戰艦,有葡萄牙戰艦的稱謂,屬於漂浮性的管水母,分類上為僧帽水母科(Physaliidae),僧帽水母屬(Physalia),此屬中包含僧帽水母(P.physalis)與藍瓶僧帽水母(P. utriculus)2物種,其中僧帽水母在台灣最常為見,藍瓶僧帽水母則是在澳洲常被發現。
僧帽水母是由水螅體及水母體組成的群落,水螅體是一充氣的鰾,內有14%的一氧化碳係由氣體腺產生,其餘氣體為氮氣、氧氣和氬氣,鰾使僧帽水母浮在水表層,隨著風或洋流移動,僧帽水母也可藉由控制鰾內氣體的多寡來控制沉降,以躲避敵害。
鰾下的觸鬚具有溶血性神經毒素的刺絲胞,可藉此麻痺稚魚、小型甲殼類及浮游動物,使其喪失行動力,以達到獵食目的,水母體長度可達30公分,寬12.7公分,觸鬚最長可達50公尺。104031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