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台南五條港不復見 古蹟老街傳承河港文資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26日電)2025年清領台南建城300年,乾隆年間商賈利用既有水道挖出5條港道,發展成府城重要對外的五條港,如今河港不復見,取代的是古蹟景點及老街窄巷,也是舊城區周邊重要商業區域。
提起五條港,熟知清領台南史的人都知道,這裡是府城舊城區特有成年禮習俗「做16歲」起源地,當時港區有童工,薪資是成年人一半,一旦16歲就能領全薪,家人多會設宴款待工頭及親朋好友,公告周知,逐漸形成成年儀式。
時光流逝近300年,多數人已不知五條港從何而來,其實17世紀台南海岸線僅止於西門路,以西是一整片沙洲,隨著海岸線變動,台江內海及舊河川迅速淤積,貨物進出不便,商賈才挖出五條港道,形成五條港。
五條港位於現今中西區,由北到南分別是新港墘港、佛頭港、南勢港、南河港與安海港,範圍約在成功路以南、中正路以北、大井頭(民權路和永福路口)以西、臨安路以東。
五條港有各自港道,最終匯聚流入台南舊運河;五條港匯合從最南邊安海港開始,先在鎮渡頭(金華路4段、民生路2段與和平街口)和南河港匯合,再往西北和南勢港、佛頭港匯合,直到與新港墘港匯合後改往西行進入舊運河,最後流入鹽水溪,從四草湖出海。
五條港是當時府城重要商業門戶,貨物進出多需經過五條港,港口運輸也帶動舊城大西門周遭區域發展,直到道光年間安平大港興起走下坡,光緒年間淤積逐漸嚴重,日治後台南和中國貿易減少,日本政府規劃海運、鐵路等交通建設,1930年代將五條港列為排水線。
今天五條港已成台南市地下水道中幹線,河港不復見,陸地填積後留下古蹟景點及老街窄巷,商家林立,2017年當地西羅殿左側巷道整修挖出南河港道,引起文史界重視探討,也見證府城河港發展形態,留下珍貴文化資產。(編輯:孫承武)114012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