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以摃代剪」技法 藝師陳三火個展台北展出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2日電)從廟宇莊嚴神像到運動員灌籃英姿,藝師陳三火深耕剪黏技藝近一甲子,個展今天於工藝中心台北分館展出,除多元題材,還可窺見其「以摃代剪」手法,這其實與當年被記者「放鴿子」有關。
「剪黏」又名「剪花」,以色彩鮮豔的瓷器「剪」裁成片後,「黏」在灰泥表面,再由藝師進行細部彩繪修飾,是匯聚雕塑、陶瓷、彩繪及鑲嵌多種技巧的技藝。陳三火的長兄師承剪黏名匠陳專友,在國中畢業後就追隨長兄開始從事廟宇剪黏工作,1968年出師那年,他20歲。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今天舉辦「隨緣不隨我-陳三火剪黏藝術特展」開幕式,今年已75歲的陳三火回首來時路,直說自己遇到許多貴人。他大哥是其一,妻子、指定他做工的廟宇主委等皆是,加上國民政府來台後歷經幾10年經濟穩定時期,各地寺廟大肆翻修,也令他的事業迎來上升與穩定。
但到了1980年代,統一型制的淋搪材料大規模量產,嚴重衝擊剪黏工藝過往講求慢工質精的獨特美學風格,更讓剪黏技術與人才出現斷層並逐漸式微,陳三火也漸漸因大環境變動而感受到夕陽產業危機,但他仍心繫剪黏技藝,在思考轉型同時,閒暇時也開始創作起能流傳後代的作品。
陳三火說,後來友人介紹有記者要來採訪剪黏技法,他在準備材料與作品時,便嘗試使用「摃」的方式「摃」出一座達摩像,後來那名記者沒來採訪,但他卻「摃」出興趣,這名記者也是他的貴人。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表示,「剪黏」長期都是以剪裁方式得到可以使用的碎片,但陳三火卻用「摃」的方式走,且後來陸續運用廢棄材料,「摃」出不一樣的創新境界,不忘記傳統精神且與時俱進。
「隨緣不隨我-陳三火剪黏藝術特展」今天起於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2樓展出至2025年2月9日。(編輯:陳政偉)11311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