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如精靈一掠而過 台灣詩以字跡與氣味包圍法國民眾

2024/10/31 08:26(11/2 16:3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詩人鍾永豐的筆記本與散文作品「菊花如何夜行軍」於9月26日至28日在法國國家圖書館BnF「台灣文學大師週」展出。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攝 113年10月31日
詩人鍾永豐的筆記本與散文作品「菊花如何夜行軍」於9月26日至28日在法國國家圖書館BnF「台灣文學大師週」展出。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攝 113年10月31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31日電)詩人如精靈,在字與紙之間留下一首詩。台灣詩的氣味近期前來到法國國家圖書館BnF,在「台灣文學大師週」包圍巴黎民眾,從五感市集、手稿展覽、詩友對談呈現台灣,主辦與協辦單位接受中央社專訪。

「台灣文學大師週」於9月26日至28日在法國國家圖書館舉行,這是巴黎5大國家圖書館裡最大的一間,建築外型特殊,如4本打開的大書,占地廣大,閱覽室面積約1.6萬坪,擁有豐富藏書,入內檢閱需付費或申請,展覽與演講則多免費。

原本嚴肅安靜的法國國家圖書館,在「台灣文學大師週」期間卻進駐鹹水雞、大腸包小腸、彈珠台、戳戳樂的五感市集,充滿濃厚的台灣氣味,除了舉辦多場文學對談外,現場並設有法譯台灣文學小書攤,與作家手稿、筆記本與出版作品小展覽,吸引許多法國觀眾駐足翻閱。

「台灣文學大師週」的主辦單位為巴黎駐法國台灣文化中心(巴文中心),為慶祝中心成立30週年,聚焦於現代詩,舉行「台灣文學大師週」,邀請詩人楊澤、陳育虹、鍾永豐來巴黎與民眾交流。

巴文中心主任胡晴舫解釋,楊澤的語言創新,從詩中帶出生命哲學,在平凡中擁有不平凡的意義,能代表台灣人特殊的生命狀態;陳育虹看似寫微不足道的事物,但讀起來卻充滿日常的聲音,她將我們聽到的、聞到的都寫進詩裡,字句簡單卻能看到全世界,這其實非常困難。

鍾永豐因為跟林生祥從事環保運動而開始寫詩,並且以家鄉的客語創作,強而有力,在當時給予社會很大的反省,直到現在,雖然鍾永豐的創作內容仍持續挑戰社會上的不公義,但當唸起來是一種饗宴。

身為小說家的胡晴舫,從文學創作者的角度分析「詩」與「小說」。她形容小說是入世的語言,必須俗氣,因為小說家的創作方式是蹲在社會邊緣,吸收世界的痛苦與喜悅。「但詩人很特別,詩人像脫俗的精靈,他們的語言是一道光、一個味道,無論內容多麼沈重,總會帶給讀者絕美的感官體驗」。

胡晴舫說:「詩人總讓小說家羨慕,因為小說家像沈重的肉體壓在地上,看著詩人如天使般一隻隻從天上飛過,這些台灣詩很美,它們不只是一種文學呈現,而是代表生命的愉悅,這讓法國觀眾驚艷。」

「台灣文學大師週」的協辦單位為巴黎福爾摩沙論異協會(Association CONVERSATION FORMOSANE),策展人王建慧是留法比較文學博士生,開展前才剛完成博士論文口試,秉持著對台灣文學的熱愛,王建慧與協會夥伴們從「氣味」出發,邀請法國觀眾以「五感」體驗台灣詩。

王建慧說:「無論國籍,每個人都有視聽味嗅觸,藉由打開每個人都擁有的五感,建立彼此的第一個連結後,再來談詩,再來談文學。」

「台灣文學大師週」的講座安排如互動式劇場,詩人與對談者在中間,觀眾圍成圈,王建慧解釋「五感是一種包圍,藉由改變空間,讓觀眾有不一樣的感受。」

以楊澤的文學座談場次為例,當楊澤與對談者以中文與法文朗誦詩集時,亦有茶藝師現場泡茶,供觀眾品茗,茶葉是楊澤私藏已絕版的梨山茶(台灣高山茶);座談結束後,播放楊澤導演的紀錄片「新寶島曼波」,視聽味嗅一次呈現。

五感之中的「觸感」人氣最高,展出3位詩人的手稿、筆記本、與出版作品,王建慧說:「手稿可以了解成書的進程,並且更靠近作者在創作的當下。」

3位詩人的字跡如他們的風格,非常不同。陳育虹的字跡娟秀,現場展出她在2022年榮獲瑞典蟬獎(Cikada Prize)的手稿與插畫;除此之外,詩因為字數不多,在定稿前如果想印出來修訂,常只會用到A4紙不到一半的空間,另一半都是空白,陳育虹便將其剪下,將一百行詩貼成一大張紙,方便調整整體感,如果想搬動詩行,就再繼續剪貼。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王建慧曾經是楊澤的學生,她說老師總是隨身攜帶一個小本本在創作,現場展出楊澤2009年的隨身筆記本,記載了密密麻麻的思緒,但背面總是留白。楊澤的詩集「薔薇學派的誕生」也在旁展示,王建慧鼓勵觀眾觸摸紙質,感受裝幀設計,「因為文學與紙是永遠無法分開的,書給讀者的不只是閱讀本身。」

鍾永豐的筆記本平凡樸實,字跡大而用力,除了留下創作詩句外、也有生活紀錄、和對音樂表現的發想,手稿區也展示鍾永豐的散文作品「菊花如何夜行軍」。(編輯:唐佩君)1131031

詩人陳育虹自製剪貼的長詩手稿於9月26日至28日在法國國家圖書館BnF「台灣文學大師週」展出。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攝  113年10月31日
詩人陳育虹自製剪貼的長詩手稿於9月26日至28日在法國國家圖書館BnF「台灣文學大師週」展出。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攝 113年10月31日
詩人楊澤的筆記本與詩作「薔薇學派的誕生」於9月26日至28日在法國國家圖書館BnF「台灣文學大師週」展出。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攝  113年10月31日
詩人楊澤的筆記本與詩作「薔薇學派的誕生」於9月26日至28日在法國國家圖書館BnF「台灣文學大師週」展出。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攝 113年10月31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