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陳家翊「洞夢」柏林展出獲讚:溫柔注視都市創傷

2024/5/6 19:17(5/14 18:3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貝塔寧藝術中心評價,陳家翊對一座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所受到的創傷給予了「幾乎是溫柔的關注」,讓當地觀眾感受到那些本來被忽視的廢棄物和建築空間中蘊含的情感。(Galya Feierman提供)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傳真 113年5月6日
貝塔寧藝術中心評價,陳家翊對一座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所受到的創傷給予了「幾乎是溫柔的關注」,讓當地觀眾感受到那些本來被忽視的廢棄物和建築空間中蘊含的情感。(Galya Feierman提供)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傳真 113年5月6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6日專電)台灣新媒體藝術家陳家翊新作「洞夢」(Dream Hole)在德國柏林貝塔寧藝術中心展出,作品運用二手舊物與日常材料,以台灣藝術家視角呈現柏林都市變遷。藝術中心讚陳家翊作品給都市發展造成的創傷帶來「溫柔的關注」。

成立超過半世紀的「貝塔寧」(Künstlerhaus Bethanien)是德國重要國際藝術中心,每年邀請各國藝術家駐村,藉舉辦展覽、工作坊和講座,讓國際藝術家與當地民眾交流。

文化部與貝塔寧有超過10年合作歷史,每年遴選優秀藝術家至貝塔寧駐村,拓展台灣新秀的國際視野,也為柏林藝術生態帶來跨文化靈感與創意。

今年的駐村藝術家陳家翊來自台北,創作主題多關注於土地變化與自然生態關係,她受中央社採訪時表示,小時候住在二重疏洪道重劃區附近,親眼見證都市的景貌從農地到工廠聚落,最終荒蕪成廢墟的變遷。

陳家翊說:「有一天,我發現三重一座建築工地中有一棵大樹,不知道它還能被保留到什麼時候,於是拿起相機拍下來,想記錄它曾經存在的時刻。」

空間的變化與陳家翊的成長記憶緊密結合,成為啟發她創作靈感的養份。柏林駐村期間,她觀察到一座正在改建的地鐵站有著許多外露的坑洞與隙縫,「路過的乘客可以清楚看見公共建築內部施工整修的過程,這是我覺得柏林跟台北很不同的地方」。

這些隨處可見的坑洞深刻烙印在陳家翊的記憶中,「有天晚上我夢見了車站中的洞,於是就把駐村展覽的名稱取做『洞夢』。」

不只車站修整翻新過程會外露給一般乘客看,陳家翊也驚訝於在駐村地附近散步時,時常可以透過一樓民宅窗戶直接看到內部陳設與居民日常生活痕跡。

「窗戶內部與外部的界線似乎很模糊,而且我發現柏林人很惜物,會把家裡不要的東西直接放在門口或一樓窗邊,供需要的人拿取」。陳家翊認為,相對於台灣更快速的城市發展和重建,在柏林有一種傾向保留舊建築和綠地的社會氛圍,包括舊物不丟棄,轉交給下一位需求者重複使用。

在裝置作品「洞夢」中,陳家翊使用的材料大部份撿拾自她在柏林街頭看見的二手舊物,耶誕節後被丟棄的冷杉枯枝、玻璃杯套組、老舊木櫃,都成為構築「洞夢」的重要元素。

陳家翊視這些人們不要的舊物為記憶的載體,延伸了屋內的記憶到戶外空間。她說,「等展覽結束,歡迎觀眾再把這些我撿來的媒材帶回家,繼續書寫每個物件乘載的獨家記憶」。

貝塔寧藝術中心評價陳家翊對一座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受到的創傷給予了「幾乎是溫柔的關注」,透過具詩意的「洞夢」,觀眾可以感受到那些本來被忽視的廢棄物和建築空間中蘊含的情感。(編輯:周永捷)1130506

陳家翊使用的材料大部份撿拾自她在柏林街頭看見的二手舊物,耶誕節後被丟棄的冷杉枯枝、玻璃杯套組、老舊木櫃,都成為構築「洞夢」的重要元素。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5月6日
陳家翊使用的材料大部份撿拾自她在柏林街頭看見的二手舊物,耶誕節後被丟棄的冷杉枯枝、玻璃杯套組、老舊木櫃,都成為構築「洞夢」的重要元素。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5月6日
柏林民眾參觀「洞夢」,陳家翊將作品陳列於有落地窗的位置,試圖將展覽空間內部與外部街道的界限打破,創造一幅可延伸的風景,藉此探索柏林城市發展過程中對人們與環境帶來的影響。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5月6日
柏林民眾參觀「洞夢」,陳家翊將作品陳列於有落地窗的位置,試圖將展覽空間內部與外部街道的界限打破,創造一幅可延伸的風景,藉此探索柏林城市發展過程中對人們與環境帶來的影響。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5月6日
陳家翊認為窗戶是城市記憶的延伸,作品運用光柵印刷技術,讓觀眾可以在一張平面圖像中轉移視角來看見她在駐村期間拍下的不同窗戶。圖為陳家翊最喜歡的「柏林之窗」。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5月6日
陳家翊認為窗戶是城市記憶的延伸,作品運用光柵印刷技術,讓觀眾可以在一張平面圖像中轉移視角來看見她在駐村期間拍下的不同窗戶。圖為陳家翊最喜歡的「柏林之窗」。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5月6日
陳家翊觀察,在柏林人們時常可以清楚看見公共建築內部施工整修的過程,是跟她過往在台北生活很不同的地方,於是便用手機拍下並蒐集許多被塗鴉上笑臉的施工場景。圖為柏林一處修繕中的車站天花板。(陳家翊提供)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傳真 113年5月6日
陳家翊觀察,在柏林人們時常可以清楚看見公共建築內部施工整修的過程,是跟她過往在台北生活很不同的地方,於是便用手機拍下並蒐集許多被塗鴉上笑臉的施工場景。圖為柏林一處修繕中的車站天花板。(陳家翊提供)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傳真 113年5月6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