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台灣原住民族紀錄片紐約放映 展現社會進步力量

2023/3/14 08:29(3/14 08:4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原住民導演馬躍.比吼(圖)13日在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受訪時說,紀錄片形式獨特,講的通常是不好的事,卻可以讓社會變得美好。中央社記者尹俊傑紐約攝  112年3月14日
原住民導演馬躍.比吼(圖)13日在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受訪時說,紀錄片形式獨特,講的通常是不好的事,卻可以讓社會變得美好。中央社記者尹俊傑紐約攝 112年3月14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尹俊傑紐約13日專電)台灣首批由原住民導演拍攝的原住民族紀錄片近期在紐約放映。導演馬躍.比吼說,紀錄片是以批評促使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如同紐約,他期許台灣一直是多元奔放的地方。

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與紐約經典電影資料館(Anthology Film Archives)合作,10日至14日舉辦「台灣1994-2000年原住民族紀錄片影展」,放映16部原住民族紀錄片工作者初試啼聲的作品,包括阿美族人馬躍.比吼(Mayaw Biho)拍攝的3部紀錄片。

馬躍.比吼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紀錄片組策展人鍾佩樺過去3天出席3場映後座談,暢談台灣原住民電影現象與相關社會議題,今天在紐文中心受訪分享心得。

馬躍.比吼說,原住民過去都是「被拍攝」,可能形成刻板印象。1990年代,解除戒嚴後的台灣社會開放許多,原住民在此時空環境下首次拿起攝影機講自己的故事,如同走路跨出第一步,十分困難,而且影片音質、畫質欠佳。但原住民可以如此真實地被呈現,在歷史上仍是非常重要的事。

以阿美族長者為主題的「如是生活 如是Pangcah」是那段期間馬躍.比吼的作品,促成他獲邀參加紐約瑪格麗特米德電影節(Margaret Mead Festival)、2000年在紐約待了半年,之後返台籌辦阿美影展。

馬躍.比吼形容這次舊地重遊是「還願之旅」,並說紐約和紀錄片形式、內容都很多元,是他很喜愛的地方。在他眼中,社會多元用講的很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讓少數族群可以被看見,就能期待花朵慢慢綻放開來。

這20多年來,台灣成立原住民族電視台,原住民導演也在主流電影市場展露鋒芒,包括陳潔瑤以「哈勇家」拿下第59屆金馬獎最佳導演,都是原住民在台灣社會角色逐漸轉變的例證。

這次影展許多作品與當年各種原住民運動息息相關,足以和原住民族群在今日社會的處境作為對照。馬躍.比吼說,紀錄片形式獨特,講的通常都是不好的事,卻可以讓社會變得美好,因為影像背後目的是「希望不好的事情不要再發生」。

他表示:「社會不會自己變好,有批評才會有進步,誰來扮演那個角色,我覺得紀錄片是很好的形式。」

這次影展片單源於2021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原住民族紀錄片專題,策展團隊耗時一年做田野調查,集結流落四方的錄影帶,訪談原住民導演,並研究每名導演作品,終於呈現出原住民族紀錄片影展。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整套片單原汁原味搬到紐約放映,身為策展團隊一員的鍾佩樺直呼感動。

她說,長期以來台灣的原住民族影像,都是以人類學、民族誌角度觀看,首次有完整單元呈現原住民族的聲音和他們關心的議題,是台灣紀錄片史一個重要時間點。原本以為策展只產生小小的影響,沒想到影響擴展到紐約,非常感謝有機會在紐約經典電影資料館放映這些作品。(編輯:馮昭)1120314

台灣首批由原住民導演拍攝的原住民族紀錄片近期在紐約放映,導演馬躍.比吼(右)與策展人鍾佩樺(左)13日受訪。圖中為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主任張惠君。中央社記者尹俊傑紐約攝  112年3月14日
台灣首批由原住民導演拍攝的原住民族紀錄片近期在紐約放映,導演馬躍.比吼(右)與策展人鍾佩樺(左)13日受訪。圖中為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主任張惠君。中央社記者尹俊傑紐約攝 112年3月14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