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中央社好POD談新聞現場 攝影記者最怕相機錯誤訊息

2022/9/1 18:20(9/1 18:3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若瑤台北1日電)中央社Podcast平台「中央社好POD」去年9月1日開播,至今日記者節滿1年,適逢「文化+雙週報」專欄文章出版「記者在現場」一書,作者群中的2位攝影記者吳家昇與王騰毅上節目分享,遇大事件時最怕相機顯示錯誤訊息。

相機故障會在液晶螢幕上顯示出錯誤訊息,攝影記者若在記錄歷史性的畫面碰上,那就可能成為一場無人求救的恐怖噩夢。

去年4月,美國前參議員陶德(Chris Dodd)來訪,中央社經過外交部協調獲代表各平面媒體與外電,進入松指部進行拍攝工作,王騰毅特別帶了600mm的長鏡頭,提早1小時就定位準備大展身手,但當飛機滑進跑道,他拿起相機對焦等待專機樓梯放下,卻瞄到「錯誤訊息」的字樣閃現,「我緊張到爆汗,馬上接另一個鏡頭」。

沒想到拍了幾張照片,「錯誤訊息」陰魂不散,王騰毅只好再把原來的鏡頭換回去,「整個過程就在不斷拆拔鏡頭中落幕,那次以後,遇到這種場合,我背再重的裝備,都還是會帶兩台相機出門」。

吳家昇的震撼教育,則是來自八仙塵暴現場,被灼傷民眾的哀嚎與痛苦,「我內心衝擊很大,後來一直懊惱,當下沒能用更多角度記錄這場災難」。

吳家昇與王騰毅受邀錄製中央社Podcast節目「好POD+」,兩人年齡差3歲,進入新聞圈年資相仿,第一次提相機上陣的現場,皆是與升大學相關的考試。吳家昇為學測拍攝學生苦讀場景,照片被採用後,他將畫面截圖「數位化」收藏。王騰毅則是為了指考,繞考場一上午,才拍到考生在休息室打瞌睡,家長搧風的經典畫面 。

同為攝影記者,兩人曾於香港反送中運動不同階段,抵達衝突現場。王騰毅在運動初期,於2019年6月12日萬人上街頭請願,民眾包圍香港立法會時,在沒有防護裝備的狀況下,置身港警丟催淚彈的鎮壓中心,他雖然摀著口鼻衝出重圍,但至今想起仍心有餘悸,「眼睛流淚到張不開,呼吸系統是被癱瘓的」。後來他在混亂過後的街道上,隨手撿了被丟棄的防毒面具,才克服那1週的挑戰。

吳家昇則是於8月8日、8月30日與11月13日,這3個時間點赴港1週採訪,分別遇上百萬人佔領機場、港版敦克爾克大撤退,以及香港理工大學圍城事件,他至今始終難忘,在維園遊行後,港警竟假裝示威者,用束帶暴力抓人。

「那一整天都很和平,遊行到末端,民眾坐下休息,媒體也在旁邊發稿,我忽然聽見大吼大叫的聲音,轉頭看見穿軍靴、裝備齊全的便衣警察,打掉示威者門牙,直接用膝蓋跪壓他的後頸。」吳家昇捕抓到這瞬間暴行的畫面,後來入圍2020年的卓越新聞獎,這些親身經歷,也被他以日誌的方式書寫,收錄在「記者在現場」書籍中。這些內容將在1日「好POD+」(https://reurl.cc/yMDQvD)播出。

文字、照片、影像與聲音,多樣態媒介的整合,是數位時代媒體的常態。中央社社長張瑞昌表示,在數位時代的媒體轉型,中央社已逐漸匯聚各種努力形成「新副刊」態勢,除每日「文化新聞」、「快門慢想」、「記者在現場」等主題性欄目外,還有「文化+」雙週報喚起各種文化議題的討論、「每週好書讀」打造專屬愛書人園地、「YT平台」用影像演繹全球話題,以及這1年主攻聲音領域的「中央社好POD」,讓數位時代的新聞能更有延展度與續航力。

下一階段,張瑞昌則期許「中央社好POD」能在內容質感上做提升,以及與時事話題有更多的連結。

這種複合型的報導模式,藉由「記者在現場」一書的發行,既有的新聞報導與帶著感性筆鋒書寫的專欄內容,結合Podcast的聲音訪談,在8月29日的「文化普拉斯」、9月1日的「好POD+」與9月7日的「特派談新事」3個節目中播出。(編輯:屈享平)111090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