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新書「記者在現場」 揮灑理性客觀外的熱血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1日電)今天是記者節,集結中央社記者多年來冷靜觀察、熱血疾書的專欄文章的「記者在現場」一書,正式發行。
全書分為鏡頭外世界運行、走出自信、 因理想而勇敢、漏網鏡頭等4個篇章共40篇文章,由國際新聞中心駐外特派、文化體育組記者、攝影記者執筆,過去四年多來在中央社「文化+雙週報」網路平台發表。
公視董事長胡元輝在序中表示,無論是排灣族勇士查馬克對古謠傳唱隊的堅持,或是阿美族歌手阿洛對島嶼民族的不捨追尋;無論是雕塑家黃土水作品「甘露水」的修復現身,或是香港反送中運動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抗爭。若非「記者在現場」,我們無法得知這些動人生命故事與文化創新;若非「記者在現場」,疫情將是我們唯一的記憶,消沉將是歷史鮮明的刻痕。
中央社董事長劉克襄也在序中提到,「不論遙遠的他方,或者近在眼前的事,記者們不僅竭心地,跟受訪者交流,報導某一精彩的家園狀態。基於專業和責任,他們也擁有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星球。記者們或許是無冕王,但這樣誠摰時,也是小王子。」為記者工作下了最佳註解。
日前書中作者群之中的數名記者接受中央社Podcast節目「文化普拉斯」邀請,分享各自書寫的心路歷程,王寶兒提到曾參觀「甘露水」裸體雕塑未公開前的樣貌,現場化學藥劑味道彌漫,作品墨跡斑駁滿是滄桑感,歷史與藝術不見得都是浪漫的,展現在世人面前以前,有許多不堪告人的歷程。
記者葉冠吟提到阿美族音樂人阿洛驕傲地告訴她,自己是屬於南島語族數億人中的一分子,台灣甚至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雖然這樣的訊息耳熟能詳,但近身從一名氣場強大的創作者口中聽到,還是震撼無比。
記者王心妤提到訪問池上秋收藝術節的經驗,被當地美麗景色及以稻田為舞台的演出所感動,所有演出者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表現出對音樂、土地的熱愛,當下覺得採訪事件固然很重要,但記者這個身分基於本身的感動,也能為這些人說出感動人的故事。
「記者在現場」由印刻文學出版,定價新台幣420元,9月1日起在各大實體及網路書店販售,即日起至中央社電子書城訂購,可享含運特惠332元。(編輯:管中維)111090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