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安倍晉三印太國際戰略 如何由日本推向美國【書摘】

2022/7/9 20:19(7/9 21:1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8日在街頭助選演說時遭槍擊身亡,舉世震驚。國際媒體陸續盤點他的政治功績與爭議,不容否認的是安倍在外交上積極出擊,努力提升日本的國際影響力。民主世界關於印度太平洋的戰略思維,可以說最初就是由安倍提出,一反以往被動響應美國政策的模式,而是讓美國接納了日本的倡議。

安倍晉三不僅是戰後日本任期最長的首相,可能也是對日本及亞洲影響最深遠的當代政治家。他在第二次任職首相期間推動的日本大戰略,把日本的國家利益防線從東亞大陸轉移至印度—太平洋,堪稱是戰後日本的戰略大轉變,也是明治維新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大變革。

美國知名日本研究專家、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亞洲研究主任麥可・葛林(Michael J. Green)在今年3月出版專書深入採討安倍晉三的大戰略本質。他認為安倍時代奠定的日本大戰略,結束了戰後主流的被動依附美日安保同盟的吉田主義,重塑了日本及亞洲地區的地緣政治與國際格局。中央社取得授權與您分享部份內容。

安倍的新亞洲聯盟初嘗試: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

安倍在2006年準備繼小泉純一郎之後領導自民黨與日本時,示意他在上台以後會加強與亞洲海洋民主國的新聯盟。他建議提升非正式的日美澳印「四方」特遣隊伍,成為一種正式領導人峰會。2006年11月,外相麻生太郎在日本國際事務研究所發表演說,提出一種從俄屬遠東、沿中國周邊延伸到歐洲的外交夥伴關係與後勤聯繫概念──就是他的「自由與繁榮之弧」(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構想。

這是日本為攏絡「四方安全對話」以外各式各樣國家──可能落入中國勢力範圍、但不準備、或無法加入安倍的大國集團構想的國家──的初次嘗試。但事實證明,四方安全對話與自由與繁榮之弧都很短命。澳洲、日本、美國當時都處於領導層更迭、走向中間或中間偏左路線的邊緣,也因為伊拉克戰爭越來越失去民意支持,施展「新保守主義」戰略的空間變得更加狹窄。

工黨黨魁與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領導的新澳洲政府在2007年上台後,以更刻意的方式公開宣布四方安全對話走入歷史,這讓東京震驚不已,因為即使撇開安倍提出的原始高峰會構想不計,較軟性的海洋國結盟版本當時仍享有相當支持。日本與亞洲還沒有做好決定性外在均勢、或重劃亞洲地圖的準備。但亞洲會改變,安倍也會。

第二次首相任期:安全保障鑽石

安倍在2012年12月重掌政權以後重提舊事,找出外務省有關四方安全對話與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原始方案,作為首相辦公室工作重點。2012年12月,安倍發表「安全鑽石」一文,以對「保護從印度洋延伸到西太平洋的海洋公共區」,以及對「民主、法治、與尊重人權」的共同承諾,將澳洲、印度、日本與夏威夷結合在一起。為了避免重蹈2006年發起這項對話時所犯錯誤的覆轍,安倍提出的是一項概念,而不是迫使有關國家政府站邊的具體外交建議。

同時,與中國的地緣政治競爭的重心,以及北京在安倍上台之初意圖孤立安倍的攻勢指向都已轉到東南亞。

安倍遵行他的「安全鑽石」,在上任第一年間遍訪東南亞國家協會每一個會員國。安倍這一招果然有效,中國將他在亞洲孤立的圖謀未能得逞。不過日本政府除了早先的自由與繁榮之弧,以及剛重建的四方對話概念以外,仍然欠缺一項能以更一貫、更引人的辦法覆蓋整個區域的架構。

安倍決定根據讓四方對話四國結合在一起的核心地緣特性,圍繞東南亞──太平洋與印度洋──建一張溫和的保護毯。在2013年1月發表於雅加達,以及同年2月在華府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表的演說中,安倍都重提他2007年在印度演說時首次提出的這項兩洋概念。2013年3月,日本國際事務研究所為外務省完成一項研究,說明如何將這項兩洋概念轉化為實際可行的外交、國防、與經濟發展政策。

國際事務研究所在這項研究報告中說,羅瑞.梅德卡夫(Rory Medcalf)、安德魯.謝爾(Andrew Shearer)、與拉賈莫漢(C. Rajamohan)等澳洲、美國、與印度學者早在幾年前已經開始強調印度洋的戰略核心地位。報告中指出,這項印度─太平洋概念能讓日本與關鍵性盟友與夥伴結合,以防兩洋交會處出現可以為中國所趁的「真空」。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2014年對亞洲戰略精英進行的一項民調,進一步證明了這項地緣建構的戰略邏輯。這項民調顯示,海洋民主國普遍接受「印太」一詞,反之中國的外交政策知識分子顯然對這個名詞充滿鄙夷。

由日本推向美國

2016年8月,安倍利用「東京國際非洲發展會議」(Toky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frican Development,TICAD)非洲領導人峰會召開之便,正式宣布新「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雖說選在非洲領導人峰會宣布一項因應中國問題的基本戰略有些不尋常,但安倍自有一套說詞:他的這項概念結合印度與太平兩洋,而這兩洋正是結合日本與非洲的橋樑。不過他的這篇演說在華府或東亞沒有引起注意。

2017年6月發表的「2017年開發合作白皮書」又一次提出這項戰略,強調日本要用它作為日後經濟援助的指導架構。那年秋天,日本副外相鈴木浩向他在川普政府的工作夥伴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現在大家稱它為FOIP)戰略,或許是FOIP真正開始影響深遠的轉捩點。當時新任國務卿雷克斯.提勒森(Rex Tillerson)即將往訪印度、展開他的第一次亞洲之行,國務院政策規劃局(Policy Planning Office)忙著為他準備一份有系統、條理分明的亞洲政策聲明,於是將鈴木浩交來的這整套概念、連同名稱,一併提交提勒森。

FOIP與美國新出爐的與中國戰略競爭的國家安全戰略架構切合,國務院印度司也知道這項戰略能在德里引起共鳴。10月18日,提勒森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宣稱,「印度、太平洋地區…繼續保持自由與開放,至關重要」。同年11月,川普與安倍在東京宣示,願與地區內任何共享自由開放的印太理念的國家合作,並保證將在3個基礎上共事:提升基本價值、追求經濟繁榮、以及和平與安定。儘管川普本人之後沒有再提到這類字眼,他的國家安全團隊已經與這項日本人研發的戰略完全接軌,並於翌年11月發表屬於他們自己的一項詳盡的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進度報告。對於過去總是被動響應美國政策主動的日本外務省來說,這是一次堪稱史無先例的角色互換。

FOIP繼續不斷演進。一開始,由於FOIP是一項不以「東南亞國協中心性」(深植東南亞國協諸國首都的區域多邊主義)為基礎的戰略,東南亞國協領導人對FOIP表示猶疑,於是東京開始談到自由開放的印太「遠景」而不是「戰略」,使它更具包容性、更有彈性。

之後,東南亞國協於2019年6月提出屬於它本身的「東協印太展望」(ASEAN Outlook on the Indo-Pacific)──在這項展望中,東南亞國協重申它對東南亞國協中心性與內部聯繫的強調,重申在共識基礎上採取包容中國的做法。東南亞國協印太展望並不是對FOIP的一種認可,但與中國所提的新「一帶一路」倡議或與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相形之下,它顯然更加接近日本提出的自由開放的印太遠景。以地處印太中央、「全球海洋支點」自居的印尼,是東南亞國協印太展望的重要推手。在歐洲,英國、法國、與荷蘭等海洋國各自宣布了印太戰略,其他國家也隨後跟進。(書摘由八旗文化授權,經中央社節錄)(編輯:黃淑芳、劉千綾)111070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