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97歲辭世 傳奇巨擘改變表演藝術
(中央社巴黎3日綜合外電報導)以97歲高齡辭世的英國傳奇劇場導演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名列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劇場導演。他將劇場形式精簡,只留下戲劇最基本和最強大元素,重新創造這項表演藝術。
一位親近人士告訴法新社,數十年來住在法國的彼得布魯克2日辭世,享耆壽97歲。他曾以激進方式詮釋經典劇作,讓戲劇回歸最單純根源,掀起劇場革命。
法國文化部長馬拉克(Rima Abdul Malak)聞訊後在推特(Twitter)發文表示:「彼得布魯克給了我們劇場中最美麗的無聲。但最後這片死寂令人永恆感傷。」
「有了他,舞台褪回最有生命力的強度。他遺留了如此豐富的東西給我們。」馬拉克還說,彼得布魯克將是巴黎北方劇院(Bouffes du Nord)「永遠的靈魂」。彼得布魯克的創作以這個劇院為基地。
深受彼得布魯克方法論影響的英國倫敦合拍劇團(Complicité)創辦人暨藝術總監麥克伯尼(Simon McBurney)也發表推文,讚揚他是一位「有遠見者、挑戰世俗者、先知、魔法師以及友人」。
彼得布魯克可說是劇場界神話級人物,和革命性俄羅斯表演理論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y)齊名。他到了90多歲仍繼續工作及挑戰觀眾思維。
彼得布魯克最知名的大師級作品是1985年執導的電影「摩訶婆羅多」(The Mahabharata),這部9小時長片詮釋了同名古印度史詩。他自1970年代初期移居法國巴黎,在舊歌舞廳改成的北方劇院創立他的「國際劇場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atre Research)。
彼得布魯克1925年3月21日出生於倫敦,生長在一個來自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的猶太科學家移民家庭。他年僅17歲便成為職業劇場導演,且一開始就展露與眾不同才華。
彼得布魯克20多歲時已是倫敦西區一位知名劇場導演,用激進且有時血腥的方式詮釋包括莎士比亞(Shakespeare)作品在內的經典劇作,他當時合作的一些演員後來也成為傳奇人物。
彼得布魯克30歲生日前已在美國百老匯執導賣座舞台劇,但他從雙親身上學到對實驗的熱情,驅使他很快就「窮盡了傳統劇場的可能性」。
彼得布魯克1963年推出執導的首部電影「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翻拍英國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高丁(William Golding)的同名小說,故事描述一群男學童困在荒島上孤立無援後落入野蠻狀態。這部電影一上映也立刻成為經典。
彼得布魯克1964年執導舞台劇「馬拉/沙德」(Marat/Sade),在倫敦和紐約迷倒觀眾,成為劃時代作品,並為他贏得一座美國劇場界最高榮譽東尼獎。
3年後,彼得布魯克出版劇場理論著作「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成為戲劇史上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書中開頭第一句話是:「我能把任何一個空的空間,稱為一個空蕩的舞台。」成為一世代年輕表演者的創作宣言。
彼得布魯克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1970年製作的莎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把場景設在一個白色立方體健身房,對許多人而言,這部製作是世界劇場的轉捩點。
彼得布魯克移居法國後,創作方式經歷逐漸轉變,他的劇場變得更純粹簡單,且經常受到東方傳統的影響。(譯者:張正芊/核稿:陳政一)111070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