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 兒少保護需要全民扮福爾摩斯【書摘】

2022/4/30 16:33(4/30 16:4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我永遠記得拉起那位男孩上衣的那一刻!原來,遍體麟傷不是成語,也不是形容詞,而是一筆一畫,記錄在孩子身上的苦難!」

台大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主任呂立20多年前成為兒科主治醫師,就投入資源少、壓力大又「不賺錢」的兒童加護病房,看到無數兒少受害案例:被打到體無完膚的孩子笑著替父母辯解「是我不乖啦,不要怪爸爸」;好不容易救回來的孩子,最後還是被打死了;17歲白血病少年因為媽媽迷信另類療法,無法自主決定接受正統醫療...。

天下確實有不是的父母,也有會傷害孩子的家長,兒少保護不能只靠社工和醫療人員,需要社會整體力量一起拉開保護網。《聽,傷痕在說話》是呂立的醫療現場紀實,他觀察、記錄不同類型的兒少保護問題,呼籲社會共同思考我們可以怎麼做、怎麼改善,怎麼一起保護寶貴的小生命。

中央社取得授權,與您分享其中一個故事。

因為我不乖才會挨打

我永遠記得拉起那位男孩上衣的那一刻!原來,遍體鱗傷不是成語,也不是形容詞,而是一筆一畫,記錄在孩子身上的苦難!

5歲左右的男孩坐在我面前,臉上掛著笑意,要不是學校老師發現他右手臂上有3道傷痕,疑似遭家長責打,一般人很難把他與受虐兒聯想在一起。男孩由社工陪同來醫院驗傷,他是有點調皮、不太怕生的那種類型,姑且稱他為「陽光男孩」吧。

男孩笑笑對我說:「是爸爸打的,可是你不要怪爸爸喔!是因為我不乖,他才會拿『愛的小手』打我。」天真的口吻伴隨著無邪的神態讓人心疼,但在心疼之後等著我的,竟是讓人窒息的心痛。

當我掀開他的衣服,打算做進一步檢查時,現場的醫護人員全都瞪大了眼睛,倒抽了一口氣。因為覆蓋在衣著之下的,是小男孩「遍體鱗傷」的軀幹。孩子的背部從肩胛以下滿是傷痕,一路延伸到屁股,沒有破皮的傷口,青一塊、紫一塊的印痕層層疊疊。從傷勢看來,孩子挨打的頻率非常密集,範圍也很大,交錯的新舊傷正是長期受虐留下的明證。我仔細測量了他身上每個傷口的大小,記錄下形狀、位置和顏色,花了整整3個小時才完成診斷書。

其實我是在難過中完成這份診斷書,一邊準確描述孩子身體上的傷痕,一邊看著男孩小小的身軀,一個個相疊的傷痕暈染開來,形成一大片瘀青,看起來就像一幅令人不忍卒睹的水墨畫,深淺不一,彷彿都沾滿了孩子的哭喊與淚水。誰?是誰能這麼無情地在這樣幼小的孩子身上,留下這般怵目驚心的印記?

把孩子帶來就醫的社工原本以為只有手臂上的傷痕,沒想到醫生進行身體檢查時,才發現孩子傷得如此嚴重,甚至落入反覆受虐、高風險的處境中。

偵辦過程困難重重

之後,社工依法提出獨立告訴,我在完成驗傷診斷書之後,也做好可能得上法庭作證的心理準備,或接受檢察官、法官傳喚。希望我的證詞能幫助小男孩脫離那樣可怕的處境。

後來承辦此案的檢察官請我去描述傷痕,做了一份偵訊筆錄。根據社工轉述,孩子的父親承認「有打了幾下」,但堅稱孩子背部的傷勢並非他造成的,也不知道為何有那麼多舊傷。即使司法人員親眼見到孩子傷痕累累,且經過醫療專業判斷,確定那些傷勢不可能是跌倒所致。

兒虐案件從偵辦到相關罰責一直都有其困難侷限。偵辦時的舉證、定罪的認定,由於有時缺乏人證、物證,加上嫌疑人否認,導致困難重重;然而就算定罪了,施虐者往往只被輕判幾個月刑期,即使虐待致死也只會判過失。縱使引發各界撻伐,但只要新聞熱度一過,大眾的注意力就消散了,面對這種情況,真讓人不得不感慨:難道在台灣虐待、打死孩子只能不了了之嗎?難道孩子的命不是命嗎?

不只是起訴而已

從數字來看,台灣兒虐致死數量與偵察遭起訴案例數不成比例。台灣每年大約有20件孩子遭照顧者虐死的案例,起訴件數卻寥寥可數;監察院2019年的調查報告指出,2008年至2013年間,以刑法「妨害幼童自然發育罪」進行偵查並起訴或緩起訴的案件數為零,2013至2017年總計也僅有21件。每次看到這個數字,我就忍不住想到當我掀開那位小男孩的上衣,驚見他身上滿滿傷痕的那一幕。我們的司法就像是那件上衣,隱藏在衣服內的受虐兒童不知凡幾,但有誰能掀開上衣,檢視司法與保護體系的問題呢?

由於兒童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一般而言對家庭成員有依賴性,因此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曾建議,出於保護兒童免遭重大傷害的需求,並符合兒童最大利益時,才提出訴訟或其他正式干預(例如,安置兒童或帶走加害者)。兒童保護的議題必須從人的角度思考,也不是光起訴、提高量刑就能解決問題。我只是希望我們能為孩子多做一點,從人性的、法律正義的,從各種最適切的考量來阻止兒虐的情況發生。

從上述我所提到的案例中,我認為至少我們可以做到兩件事。

要把自己當成福爾摩斯

很少人會承認自己虐兒,我碰過很嚴重的案例,加害者就說一句:「只是輕輕打一下而已。」但孩子送來時是腦出血了,加害者還說:「我哪知道打一下就會腦出血!」輕輕打一下,這句話代表著施虐者的辯解與孩子的無助,所以社工和醫護人員除了注意到體表的傷口,更要細察看不見的傷。醫護人員必須從外到內細細檢查,包括掀開頭髮看頭皮,到檢查腋窩、腳趾頭,甚至是屁股縫,盡可能地滴水不漏。我們經常跟社工說,觀察傷痕有幾項重點,其中之一便是耳朵,若有瘀青就必須特別警覺,因為耳朵不容易瘀青,若有瘀青,極可能是有外力用力捏耳朵,甚至拉著耳朵拖行、撞牆所造成。

文章一開始案例中的小男孩就醫時,外觀上看來只有3道傷痕,有可能是施虐者動手時,有意識的避開衣物無法遮蔽的身體部位,以減少被發現、懷疑的可能性。有些孩子臉上有瘀青,被學校老師問起,家長推說是跌倒受傷,但實情恐非如此,因為跌倒掛彩跟毆打致傷,從傷口的分布和形狀多半能分辨出來。

總之,要從蛛絲馬跡去察覺孩子是否需要幫助,一旦傷勢看來可疑,傷口的狀態、發現的位置不太對勁,就要追查下去。像是本文案例中的陽光男孩,如果沒有就醫、驗傷,恐怕會錯過水面下的冰山─被衣物遮蔽、長期受虐的證據,因而錯失救援的時機。說不定,加害者因為犯行一直沒有遭到揭發,愈打膽子愈大、下手愈重,有天若失手、失控,一切就來不及了。

受虐兒和你想的不一樣

個案中的男孩與一般人想像中的受虐兒不太一樣,一般人對受虐兒存有刻板印象:悲傷、陰鬱,但他在診間與我短暫相處時,表現出來的是活潑、好奇的模樣。受虐兒的樣貌很多元,跟個人自癒能力、環境,還有其他人對他的支持都有關係。

然而,這樣看來正向、開心的小孩,心理狀態未必就是如此。創傷經常是埋藏在心底很深的地方,受暴的經歷、家庭的變異,對於孩子的個性養成、人格形塑都會產生影響。有些人是透過嘻嘻哈哈,來掩飾內心的壓力、悲傷,甚至可能像喜劇天王羅賓.威廉斯一樣,帶給周邊的人歡笑,卻給自己寫下悲劇的結局。(書摘內容由親子天下授權,經中央社節錄)

書名:聽,傷痕在說話:呂立的兒少保護醫療現場紀實,守護受虐兒,重拾家的力量
作者:呂立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22/04/0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