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何致和小說「地鐵站」 亂世中尋找互相慰藉的靈魂

2021/12/29 20:14(12/29 22:2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29日電)隧道盡頭出現的亮光,究竟是希望的顯現還是更黑暗的絕望?作家何致和睽違9年推出長篇小說「地鐵站」,刻畫大眾運輸系統面臨的迫切危機,以及生死存亡之外的浮世百態。

何致和任教於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理論與創作並行,20年內推出4本長篇小說,勤於筆耕。他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我這一輩的朋友剛好都處在一個尷尬而困難的時刻,同時面臨雙親老去、子女成長的雙重壓力,很像我在這部小說所描寫的狀態,每個人幾乎都處在瀕臨崩潰的邊緣。」

「地鐵站」故事貼近生活現實,卻又充滿悲憫與關懷,何致和表示,「我們在工作上必須解決別人的問題,但自身的問題該怎麼解決?這是我最初寫作的出發點。我甚至在動筆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也還不知道故事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我不知道處在這樣沉重壓力底下的人,最後是會跟著一起跳下去,還是領悟到活下去的方法。」

小說故事建構在一座虛構的城市之中,地鐵意外事件頻傳,輿論爆炸,民眾恐慌,主角被上級賦予解決問題的任務,但自己失婚,上有失智老母,下有剛上大學的女兒,壓力破表;女主角則是列車駕駛,因撞死輕生的民眾而造成極大的心理陰影,卻又急著回到工作崗位。兩人同病相憐、相互扶持,共同尋找排除意外的解決之道,既像是為彼此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又像為這個病得不輕的社會尋求出口。

何致和1967年生,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專任助理教授,著有短篇小說集「失去夜的那一夜」,長篇小說「白色城市的憂鬱」、「外島書」、「花街樹屋」等書。

何致和笑說,剛動筆時,台北捷運的安全閘門尚未完全做好,「我本來是以台北為原型作為參考而寫,沒想到它完工的速度比我快,只好把這個城市架空,不做任何影射,而且參考更多日本的案例。後來發現這樣改動更好,而且有一種普世性,我的書寫也只是用地鐵作為象徵,去探索人類自我了結行為背後的種種原因。」

故事內容涉及多重債務、婚姻危機、網路霸凌、失智照護及孤獨死等議題,何致和說:「我安排的案例都很典型,你甚至可以說是刻板,我並沒有在他們的動機上做任何創新,只想反映現代人所面臨的困境與常態。」

何致和對小說的時間感十分著迷,「地鐵站」也猶如一部走走停停的列車,有時快速飛奔,有時走走停停,窗外景致時而清晰、時而模糊。何致和表示,對讀者而言,小說是一種可以任意調整速度欣賞的藝術,有些地方可以自己放慢速度看,有些可以自己加速看,隨心所欲。

「寫作者就會在不同的地方設計,我這個地方想要讓讀者慢下來,我就得要想個辦法,或是把篇幅拉長,或把敘事的方式做一些變化,讓讀者無法那麼快看過去;有些地方希望你快點過去,寫的時候甚至就直接跳過了,一下子跳到幾個月或幾年之後。」

何致和在書序中則寫道,「本來以為自己寫了一本沉重的小說,可是小說家高翊峰在聽完我的故事後竟說『你寫的根本就是一個愛情故事嘛!』」何致和說:「沒想到向來視愛情小說為畏途、自認寫不出戀愛那種千滋百味的我,也寫出了一個愛情故事。原來在死亡與生存之外,還有更重要的東西能在冥冥中主導人生行進的方向,而我竟然很遲鈍地一直沒有發現。」(編輯:陳仁華)110122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