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博物館策展 認識移工的美麗與哀愁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6日電)除了深入理解與反思政治受難者過去的歷史傷痛,國家人權博物館也關注當前社會勞動人權議題,即日起舉辦Ayo-Ayo!明天應該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認識移工的美麗與哀愁。
Ayo-Ayo!明天應該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由國家人權博物館與15個台灣長期從事移工人權工作、權益倡議的非政府組織派代表,歷經一年共學、協作所完成的展覽,希望民眾透過特展重新認識的移工朋友的生命故事以及台灣的移動人權運動史。
文化部次長李靜慧今天在記者會上表示,在台移工至今至少有70萬人,「還有更多新住民朋友成為我們的家人,我們應當如何面對這個『新國家』的組成型態,這些勞動者的人權議題,都是人權館未來重要的工作項目。」
國家人權博物館自2019年起便成立「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IHRM-AP)」,作為推動台灣人權工作及促進與國際人權及博物館組織的平台,也傳達台灣與國際社會一起守護民主自由制度及實踐人權價值的決心。
展覽以4大單元「凝視-生活空間的再發現」、「現場-不可見的風險外包」、「練習-明日的平等與共生」以及「閱讀間」等分區展示,從台灣人的生活、移工的工作與生活等多面向,呈現移工在台灣從個體到群體的生命史。
展場直白呈現外傭在居家照護老者的床鋪、臉盆與尿壺;漁工生活的辛酸,也用一條細縫讓民眾彎腰窺看漁工在漁船上工作的真實陰暗面,既熟悉又震撼。
策展團隊代表林正尉表示,移工來台如今已經30年,「我們見證了移動權益的發展歷程,同時也見證了博物館在進行文化平權的努力,即便行動方法不同,但可以感受到理想是一致的,這些經驗都在這次的展覽中有了交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表示,回顧台灣一年來眾多移工人權侵害事件,從高雄漁工因露天洗澡未戴口罩而被開罰單,到如今每分每秒依然面臨歧視與壓迫的家庭看護工作、看得見或看不見其血汗處境的遠洋漁工,「整個台灣社會對移工依舊有非常大的壓迫。」
施逸翔表示,期待每一個走進展覽的人,都可以反思參與在其中的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現狀。
Ayo-Ayo!明天應該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將自即日起展出到2022年3月27日,地點在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仁愛樓2樓。(編輯:郭諭儒)110100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