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文物為元素 風暴之子開展台灣島嶼奇幻文學
(中央社記者陳秉弘台北25日電)台灣史前文化與奇幻故事的結合,作家葛葉將卑南文化遺址發現的玉器、先民社會特徵重新整理後建立新世界觀,創作小說「風暴之子」,開展屬於台灣的島嶼奇幻文學。
創作奇幻文學,強大的想像力不可或缺,但是世界觀的建立,往往要透過考據。被譽為首部台灣史前奇幻冒險小說的「風暴之子」,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與奇幻作家葛葉聯手打造,並找來繪師nofi幫小說繪製插畫,期盼開展台灣奇幻文學的新風貌。
「風暴之子」背景設定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台灣島,以卑南文化為創作基礎,葛葉將台灣新石器時代的玉器「人獸形玉玦」做為故事發想起點。她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專訪時表示,創作這本小說,因必須考據當時的社會狀況、部落文化,耗時一年半的創作歷程中,有大半時間都在研讀資料。
從沒有受過考古學訓練的葛葉表示,此次會創作這本小說,是因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邀請,因而開展這部小說的計畫。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館藏基礎,正是卑南遺址出土的文物。1980年7月,台鐵因興建台東火車站的工程,發現藏有大量文物的卑南遺址,當時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宋文薰、連照美率領考古隊考察,發現此地是目前所發掘台灣新石器時代文明中範圍最大的遺址,而此遺址在歷經多年搶救、考察及規劃,出土文物獲得妥善保存,目前大多收藏在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中。
接到委託後,葛葉先想了好幾個創作大綱,她說,畢竟背景有大量考據出土的文物,小說的世界觀不能亂寫,因此她當時到圖書館找了許多資料做為參考。
葛葉說,她以卑南遺址出土的文物為引子,發想如何用奇幻文學的形式,表現台灣島上的史前住民文化。
葛葉解釋,玉器在卑南遺址所出土的文物裡占了相當大的比例,而史前社會的生活,又以農耕為主。整理資料後,葛葉發現,玉器做為信仰、儀式的符號,與社會普遍務農、看天吃飯的社會概念結合,她認為,當時的住民最畏懼的敵人,天災肯定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就把天災、人獸形玉玦連結在一起。」葛葉說,卑南文化本就有雲豹的傳說,她將這些元素結合,用想像力創造了一個屬於台灣史前文明的世界觀,以此開展創作。
「風暴之子」是葛葉的第二本奇幻文學創作,她笑說,上一部作品寫的是都市奇幻文學,相比這次的史前文化世界觀,在創作上面真的比較輕鬆,「寫『風暴之子』真的比較累,因為要創造新的世界觀,但又不能偏離史實。」
葛葉表示,透過「風暴之子」的創作,讓她對於台灣史前文明有更深入理解,畢竟台灣早期史地教材中,談及台灣史前文化的篇幅較少,「我在還是學生的時候,教科書對台灣史前文化的介紹不多。」
葛葉說,這次經驗讓她了解,台灣史前文明背景是創作奇幻文學的新藍海,現有的奇幻文學,世界觀大多都是大陸型的敘事,較少有島嶼型的視角,因此如果能夠創造台灣島嶼系列的奇幻故事是很棒的事。
葛葉也表示,希望藉由「風暴之子」的故事,讓台灣讀者更了解屬於這塊土地曾經的記憶,讓更多人對於台灣史前文化有進一步認識。(編輯:管中維)10906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