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文學先行者王拓3遺作問世 映照民主化進程
(中央社記者陳政偉台北10日電)美麗島事件滿40週年,曾因美麗島事件入獄的已逝小說家王拓3部遺作「阿宏的童年」、「吶喊」和「呼喚」將出版,內容映照社會基層民眾群像和台灣民主化進程。
台灣文學小說家王拓2016年8月因心肌梗塞病逝,享壽72歲。其子王醒之歷經3年餘的整理與追念記憶,於12月將王拓生前還來不及出版的小說遺作付梓問世。
王拓的3部遺作分別為「阿宏的童年」、「吶喊」和「呼喚」,都將由印刻文學出版,透過王拓個人生命史,映照出社會基層民眾群像和台灣民主化進程。
「阿宏的童年」以溫柔筆觸捕捉童年幼時生長的八斗子,以及記憶中的漁村、家庭和鄰里鄉人,鮮活重現王拓的童年生活;「吶喊」細數鄉土文學論戰的交鋒與暗湧,當時社會上躁動又肅殺的政治氛圍,及其投身政治道路與點滴;「呼喚」則是書寫經過牢獄磨難後,重新面對社會與昔日戰友的努力與掙扎。
書裡也收錄尉天驄、吳晟、向陽、黃武雄、吳明益等作家的專文作為追憶與推薦,讓讀者們得以重新認識這名鄉土文學的先行者、政治理念的實踐者。
印刻文學編輯林家鵬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在1978年至1979年,發生一連串的政治打壓事件,不斷蓄積的民怨引發1979年12月的高雄美麗島事件,王拓也因聲援事件而身陷囹圄長達6年。
林家鵬說,王拓在台灣史上的重要性,首先體現在7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被當時官方媒體點名批判的王拓,不僅是論戰裡堅定無懼的發聲者,更是一名充滿人文關懷的書寫者,為台灣留下「金水嬸」、「望君早歸」這樣直面社會底層的經典作品。
他解釋,王拓目睹底層民眾的掙扎,並且親身體驗到政治壓迫,都鼓動著王拓以更積極的方式去介入社會。之後從文學世界中出走,投身到政治場域,以最實際的行動,實踐自己的理念。堅定不屈的形象,在台灣政治史上立下鮮明的人格典範。
林家鵬指出,即便經歷政治洗禮,王拓未曾忘情文學,歷盡政治生涯的翻騰後,再度回歸文學行列,這次出版的3部遺作就是王拓重返文學創作的證明與成果。
王拓身後留下3部文學作品,林家鵬認為,其遺作將王拓一生的價值信仰與奮鬥歷程,全部涵蓋其中。
王拓本名為王紘久,1944年出生於基隆八斗子漁村,為國立政治大學文學碩士,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作家。曾任中學教師、國民大會代表與立法委員,著有短篇小說集「金水嬸」、「望君早歸」,長篇小說集「牛肚港的故事」、「台北.台北」,以及評論集「街巷鼓聲」、「張愛玲與宋江」,兒童故事集「咕咕精與小老頭」等。(編輯:張芷瑄)108121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